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丨哈爾濱:喚醒百年街區裏的城市記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4 11:42:49
來源:新華網

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丨哈爾濱:喚醒百年街區裏的城市記憶

字體:

  新華社哈爾濱8月4日電 題:哈爾濱:喚醒百年街區裏的城市記憶

  新華社記者沈易瑾

  行走在哈爾濱中央大街,咖啡館裏銀勺攪拌聲與柴可夫斯基的旋律輕輕碰撞。這條承載着百年記憶的老街,正以“活化”的生動實踐,讓歷史文脈在煙火日常中流淌。

  始建於1898年,中央大街見證着哈爾濱的開埠歷史。全長1450米的主街與23條輔街共同構成“建築藝術博物館”,匯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新藝術運動等歐洲15至19世紀經典風格,被譽為“亞洲第一街”,是哈爾濱開放包容城市底色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哈爾濱以頂層設計繪就保護藍圖,2023年2月實施《哈爾濱市中央大街步行街區條例》,為歷史文化保護和業態升級提供法治保障。同時編制中央大街業態發展指導目錄和負面清單,遏制低端、同質化業態。

  在這一框架下,主街與輔街形成差異化功能布局。“主街以高端零售、品牌集聚為核心,滿足品牌消費需求。輔街則聚焦文化體驗與特色業態補充,在歷史‘活化’中追尋城市文化。”哈爾濱市中央大街步行街區管理委員會專職副主任趙彬傑介紹,當前主街開發已較為成熟,這種分工既疏解了主街客流壓力,又豐富了文化體驗層次,讓街區活力持續迸發。

  “沿着中央大街漫步,步入西十三道街的東和昶大樓,油炸包香氣嫋嫋飄來。這座由民族資本家毛守和1917年投資興建的清水紅磚小樓,如今是一家集文博、餐飲、休閒、住宿於一體的文化複合體。”項目主創人宋興文介紹。

  “中央大街區域曾居住過不少俄僑,俄僑餐是哈爾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在老建築裏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能讓人們體會到曾經的城市味道。”宋興文説。

  西十三道街原名寬街,是中央大街輔街中最寬的街道。東和昶一樓一側門市被辟為公益性的寬街博物館,20世紀20年代“視明館”的老照片、“老巴奪”煙莊的廣告、東和昶商號的商業信函……近200件城史文物展示着這條街上發生過的哈爾濱工商業繁榮史。

  作為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傳承課題研究工作組成員,宋興文認為輔街的開發不應是千篇一律的商業步行街,而是深度挖掘這些建築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博物館裏逛一逛,一件件實物會打開塵封的百年記憶;在俄僑菜館裏點上一餐,味蕾會記住俄僑主廚燒制的純正俄羅斯味道;在民宿裏住上幾晚,細細品讀書桌上的《哈爾濱俄僑史》《松花江畔紫丁香》,俄式傢具和原版唱片在側,仿佛穿越時間。

  “如果游客在中央大街感受建築之美後,能信步轉入輔街,‘讀’到更深刻的歷史,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遠比匆匆打卡更深入人心。”宋興文説。

  如今,這樣的“活化”實踐正從點到面鋪展開來,讓中央大街的文化脈絡愈發清晰,城市故事也在多維場景中立體呈現。肖克庭院復原上世紀的麵包房與咖啡館,秋林格瓦斯百年文化館串聯起品牌與老街的互動史;中俄文化季巡演、西餐文化節輪番登場,端街廣場的音樂會讓老建築陽&飄出悠揚樂聲,歷史與當下在街巷間交融共鳴。

  未來,街區文化活力將持續延伸。“我們計劃將紅專街打造成麵包文化主題街區,中醫街打造成中醫文化主題街區,既契合街道歷史,又提供與主街不同的消費體驗。”趙彬傑説,通過主題化打造,中央大街的文化氛圍將更濃厚,商業形態也將更多元。

  哈爾濱是我國最年輕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2024年10月,哈爾濱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將每年6月28日設立為“哈爾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日”,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成為全體市民的自覺行動。

  中央大街是哈爾濱的城市名片,哈爾濱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探索歷史文脈與現代生活交融共生。“讓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在時代浪潮中代代相傳。”趙彬傑説。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