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的千年傳承——儒家思想如何賦能現代家庭-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5 21:40:14
來源:新華社

“家”文化的千年傳承——儒家思想如何賦能現代家庭

字體:

  “老有慈心,小有孝心;父慈子孝,夫妻恩愛;心存善念,儉以養德……”走進山東曲阜小雪街道武家村武茂堂和周傳愛兩位老人的家,一幅毛筆寫就的家訓挂在墻上。

  曾是鄉村小學教師的武茂堂非常重視傳承好家教、培育好家風,“別看家訓只有寥寥數語,但它是祖祖輩輩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的教誨。亮家風家訓,可以對照自省、教育子孫。”

  打兩個兒子記事起,夫妻倆就帶着他們打卡村裏的家風家訓展館。如今,兩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兩個小家庭幸福美滿,連續多年入選村裏的“孝老愛親”最美家庭,其家訓也懸挂於村家風家訓展室中,供村民學習。

  據了解,曲阜憑藉豐厚的儒家文化資源,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廣場、鄉村書屋、儒學講堂等陣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良好家風培育活動,“母子傳承國學”“立家訓育家風”“書香一縷傳家風”家庭共讀等品牌活動遍地開花。

  近日舉行的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不少與會嘉賓將目光投向“家”這一議題,關注“家”這一古老的人類生存繁衍的最小單位,如何在今天為現代人提供精神情感安頓和生命的驅動力。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認為,中國文化説到底是“回家”的文化,“孝”處於儒家所講的“親親之情”之中,“從家庭開始,人只有親親才能不獨其親親。只有愛我的父母,才有可能不僅僅愛自己的父母,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讓世界充滿愛。”他將“孝”的豐富內涵融入對當代社會治理問題的思考之中,“中國進入老齡社會,思考養老問題應回歸本源,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去思考家庭的意義和社會的發展。”

  華夏文明中對於“關係”“家”“集體”的重視,是獨特的精神敘事,將驅動現代中國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任劍濤認為,在將個人與世界連接起來的社會鏈條上,“家”是需要被重視的存在。“構建美美與共的天下大同,需要明確家的重要性,強調家的居間性。”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助理教授汪沛,引入西方學術思想的視角對儒家思想進行新的闡釋,為解讀現代家庭關係引入不同於心理學、社會學等視角的哲學意識。“儒家講的溫暖世界始於親親關係中的母子關係,像宋明理學家提到的赤子愛念母親懷抱。溫暖必須在恰當的溫度,不要太過冷漠,也不要太過炙熱。”

  論壇期間,與會人士認為,傳統思想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僅意味着廟堂高處的金聲玉振,或者書齋中的理論探求,更在於喚起每一個普通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自然流淌,促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鄉邑善治,如此,先賢聖哲的時代呼喚便形成動人的千年迴響。(記者 馮筱晴)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