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5月27日電 題:人工增雨、搶墑播種、送水上門——甘肅全力抗旱保障群眾生産生活
新華社記者王紫軒、郎兵兵、王俊傑
得益於幾場及時的人工增雨,甘肅各地的田間地頭呈現一片搶墑播種的景象。村民們開着覆膜機,為浸潤過雨水的土壤覆上一層地膜,然後將玉米、大豆等作物種子點播下地。
在甘肅環縣曲子鎮五里橋村,村民們搶抓雨後墑情一邊覆膜一邊點播大豆(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郎兵兵 攝
入春以來,甘肅省氣溫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區氣象乾旱達到中到重度以上,農作物面臨減産或絕收風險。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環城鎮肖川村村民楊三平告訴記者,乾旱導致冬小麥長勢緩慢,玉米苗發育不足,一些作物延遲下種。在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栽植於半山乾旱區的油橄欖樹,許多因缺水無法正常開花坐果。
為了抗旱保産,甘肅各地積極採取措施。在環縣,各鄉鎮通過噴藥、施肥提升作物抗旱能力,記者在沿河村莊看到,村民正使用政府配發的水泵抽取河水,滴灌、噴灌保苗;在武都,果農在政府引導下提前鋪設地膜、挂防蟲板保活樹木。
在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記者發現淺埋滴灌、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等現代化節水設施和技術已廣泛推廣至田間地頭。在播種偏遲、出苗不齊的地塊上,當地農業技術人員手把手教學帶水點澆、催芽補種,保障大秋作物正常生長。
在甘肅環縣曲子鎮五里橋村,環縣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左一)在田間地頭指導村民播種秋糧。新華社記者郎兵兵 攝
與此同時,甘肅各地氣象部門密切關注天氣狀況,對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多輪人工增雨作業。部分地方累積降水量超過10毫米,土壤墑情獲得改善。
記者在環縣走訪時,正巧經歷了人工增雨的全過程。布設在12個鄉鎮的人工增雨炮點連續作業34次後,雨水順利降落。據慶陽市氣象局介紹,依託這次人工增雨,當地大部分縣區出現今年第一場透雨,為作物生長、後續補種提供了重要保障。
“今年大風天氣多,人工增雨難度大。我們時刻關注,不放過任何機會,這次增雨,發射的增雨火箭彈就多達204枚。”環縣氣象局副局長王穎説。
久旱逢甘霖,甘肅多地搶抓墑情實施播種。在環縣曲子鎮五里橋村,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張貴曦正在指導村民覆膜、播種。“降雨過後的墑情非常適合播種,出苗率更高,機不可失。”他説。
為農田“解渴”的同時,甘肅積極保障人畜飲水安全。據了解,旱情以來,甘肅水利部門協調有關單位對因旱出現飲水困難的地區啟用拉運送水、限水節水、分時段供水、啟動應急水源等應急措施。
圖為環縣環城鎮的一處應急取水點。新華社記者王紫軒 攝
記者看到,送水車忙碌地往返於縣城和鄉鎮之間,據環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將自來水統一送到農村應急取水點,由鄉、村組織農戶拉運,對特殊困難群體送水上門,已為20個鄉鎮應急取水點送水22428立方米。
在平涼市莊浪縣、涇川縣等地,一些處於供水工程末端區域的村子出現供水不穩定情況。當地維修、啟用應急水源、水井,確定免費供水點,加強供水設施維修維護,對缺水鄉鎮實行錯峰供水、分時低壓供水、分片輪流供水,同時租賃車輛送水。
記者從甘肅省水利廳了解到,為應對旱情,甘肅水利部門對甘肅省黃河流域預留應急水量進行分配下達,組織骨幹供水工程調水。慶陽、平涼、甘南等地啟用應急機井、泵站、運水車等措施,截至記者發稿時,當地暫未出現系統性、大面積、長時間斷水。
目前,甘肅正加密旱情監測和調度,向旱區水庫、調蓄水池多引多補,同時加強天氣監測預報,及時開展空地聯合人工增雨作業,助力旱情進一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