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文物産權巧處置 閩南古厝煥新顏

  • 解決産權問題並完善保護工作,是文物建築重煥新顏的開端。林志福説,為了讓老建築“活”在當下、惠及民眾,當地參考其原有功能屬性、文化內涵,為每一座建築制定個性化活化利用方案,充分發揮其教育、科研、旅游等功能,“我們初步考慮將施瑯故宅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恩和村,坐落於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腹地,哈烏爾河畔。經幾代人拓建,恩和村如今佔地約1500畝,常住人口一千餘人。村中完好保存着極具特色的傳統民居——木刻楞。
  • 時值秋收時節,陽産村村民們利用晴好天氣,將辣椒、玉米、山核桃等農作物晾曬在房前屋後,形成獨具特色的“曬秋”景觀。
  • 北京中軸線始建於13世紀,形成於16世紀,此後不斷完善。它全長7.8公里,縱貫北京老城南北,是統領整個老城規劃格局的建築與遺址的組合體,也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建築群,被譽為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脊梁。
  • 在雲南麗江,東巴文化作為納西族的古老智慧結晶,正因無數當地人的堅守而延續。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和虹30餘年如一日,致力於東巴古籍文獻的挖掘、研究與保護,讓這一“世界記憶遺産”走向世界。在她和無數傳承者的努力下,這份千年文明正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