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5月27日電 題:沂蒙老區“守藝人”的文化匠心
新華社記者劉錚
在沂蒙老區的青山綠水間,一群文化守護者正以匠心守護傳統——從木紋中探尋文化變遷,用電影膠片重溫時代記憶,用真情講述紅色傳奇,他們正以各自的方式感受歷史脈搏、傳承文化基因。
從灶&邊搶救木頭
“這塊木雕花板當初差點被老百姓當柴燒了。”在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棗園鎮的臨沂天澤木文化博物館內,館長姜開峰正俯身擦拭一塊古傢具木雕花板,其紋路間殘留的煙熏痕跡清晰可見。
這座博物館的3.2萬餘件木製品與古傢具藏品,大多都帶着類似的“重生”故事。其中的232張明清古床尤為珍貴——從寓意吉祥的圖案紋樣到功能各異的雕刻構造,從“八步方入”的拔步床到3.6萬餘件木雕花板,無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與匠心。姜開峰説:“這些木製品不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
在原木標本展廳,一塊跨越萬年時光的竹化石靜靜陳列。燈光下,竹竿依舊挺拔,竹節棱角分明,葉片脈絡甚至細胞纖維都清晰可辨。“這些木頭會説話,它們在講述地球的故事。”姜開峰説。
圖為在臨沂天澤木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雲南竹化石。新華社記者劉錚 攝
儘管已躋身國家二級博物館行列,姜開峰仍感到任重道遠。“我的願望很簡單,就是盡可能讓這些木頭替人類記住歷史。”他説。
“我要喚醒沉睡的光影”
在臨沂市蘭山區燈火蘭山·新瑯琊旅游休閒街區,一台1928年的柯達放映機正“滋滋”運轉,黑白光影投射在幕布上,映出《小兵張嘎》的經典畫面。
“這台機器比我父親年紀還大,但它還能放電影。”現年67歲的光影瑯琊·中國百年電影文化體驗館館長鞏西吉眼中閃爍着孩童般的興奮。他用了近50年時間,收集了來自21個國家的500餘部老式放映機、160噸電影膠片和5萬餘冊電影雜誌。
走進體驗館,仿佛踏入電影的“時光隧道”。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不同年代的放映機整齊陳列,膠片盤上的標籤上寫着《南征北戰》《永不消逝的電波》等經典影片的名字。膠片修復是鞏西吉的一項重要工作,他説:“老電影就像老人,需要耐心呵護。”如今,在他的體驗館內,游客不僅能觀看膠片電影,還能親手操作放映機,感受光影流轉的魅力。
在光影瑯琊·中國百年電影文化體驗館,館長鞏西吉正在調試老式電影放映機。新華社記者劉錚 攝
午後陽光斜照進窗,老式放映機靜靜地看著來往游客,仿佛在無聲訴説着百年電影史。“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喚醒沉睡的光影。”鞏西吉説,博物館正在開展研學游,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膠片時代的溫度。
“只要大家願意聽,我們會一直講下去”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位於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的沂蒙紅嫂紀念館前的石板路上已響起清脆的腳步聲。講解員程圓早早來到館內,當天她將接待一批來自上海的游客,為他們講述那段沂蒙紅嫂傳奇。
這已是她在這裡工作的第14個年頭。“最多時一天要講20場,嗓子都啞了。”程圓告訴記者,作為首批講解員,她親歷了講解詞的207次修訂,“每個字都要反復推敲,要讓沂蒙紅嫂從歷史中‘活’過來”。
講解並非簡單復述。“我們不僅要熟練掌握解説詞的內容,還要在站位、語速、語調等方面做到盡善盡美。”程圓説,多年的講解經歷讓她認識到:沂蒙紅嫂不再是書本上一個個名字,她們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最難忘的是一位老革命的家屬聽完講解,直接抱着我流淚痛哭。”
在沂蒙紅嫂紀念館,講解員程圓(右一)正在給游客講解。(受訪單位供圖)
如今,她和同事還創新推出沉浸式互動項目:游客可以親手攤煎餅、推獨輪車,深切感受軍民情深、無私奉獻的紅嫂精神。
夕陽西沉,最後一批游客離去。“只要大家願意聽紅嫂的故事,我們會一直講下去。”程圓的聲音在暮色中格外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