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貼滿膏藥的手,鄭重地在捐贈協議上簽下了名字。
27日,“七一勳章”獲得者、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日常使用的小喇叭等5件(套)實物被國家博物館正式收藏。
一個在學校日常使用的小喇叭、一張華坪女高學生58班集體寫給張桂梅的教師節賀卡、一面華坪女高升旗儀式使用的國旗、張桂梅手抄的黨章和黨的二十大報告,這5件(套)承載着張桂梅數十年堅守邊疆教育事業奉獻精神的見證物被無償捐贈給了國家博物館,部分實物未來會在國家博物館相關展陳中向公眾展出。
這是張桂梅捐贈給國家博物館的見證着華坪女高辦學歷程的實物。(國家博物館供圖)
堅守、感恩、信仰、激勵……它們將在國家博物館的陳列裏,在被更多人的注視下,講述大山深處教育事業的故事,散發堅守“為黨育人”的光和熱。
和張桂梅形影不離的小喇叭,見證着師者丹心的殷殷期盼,承載着奮進與堅守的力量。
華坪女高建校初期,學校僅有一棟教學樓,沒有宿舍、食堂,師生同住在教學樓裏,軟硬基礎設施短板多,條件異常艱苦。師生經常哭成一片,加之一些家長懷疑、觀念封閉,學生中途退學的事時常發生。
在教學工作幾近癱瘓之時,在重重困難和挑戰面前,張桂梅挨家挨戶地去想要輟學的學生家裏家訪。“姑娘們,讀書是你們唯一的出路!”靠着聲嘶力竭的呼喊,她終於把田埂間勞作的女娃娃們喚回了課堂。
5月27日,張桂梅貼滿膏藥的雙手握着小喇叭。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小喇叭,成為張桂梅手握的一桿獵獵作響的旗幟,正是在這聲量的托舉下,見證着無數飛出大山的雲雀。
“光靠我一個人的音量不夠大,所以我就到菜市場找到了這麼一個喇叭,從這以後我就找到工具了。”張桂梅説。
自此,清晨5點的群山間,沙啞而堅定的聲音每日都會穿透薄霧:“姑娘們,起床啦!”“都跑快點兒唄!”喇叭成了幫助張桂梅開展教學工作和照顧學生日常生活的“親密戰友”。學生們起床、睡覺、集合、用餐等,都離不開張老師喇叭裏傳來的鼓舞幹勁的聲音。
“每天早上我們都聽着張老師的聲音起床學習,那是種很有激情的感覺。”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刀雨説。
5月27日,張桂梅拿着小喇叭,陪伴學生們做課間操。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小喇叭,用聲聲叮囑讓深山裏的校園變成溫馨的家園。
學生們在食堂吃飯時,小喇叭播放着《紅梅讚》陪伴孩子們10分鐘的用餐時間;早操時,它提醒着同學們小心地滑、雨天要打傘;晚自習後,它又化作搖籃曲,在“姑娘們,蓋好被子”的叮嚀中送學生入夢。除了“校長”“老師”,同學們還親切地叫她“張媽媽”。
“我們一直在您的身後,打着那束溫暖的光!我們永遠愛你……”這是58班學生們集體寫給張桂梅賀卡中的一句祝福語,也是入藏國家博物館的珍貴物品之一。這份賀卡,將女高學生們對張老師的深情跨越時空定格。
小喇叭,將堅守信仰的呼聲傳得更響、更遠。
自2008年建校以來,華坪女高已累計將2000多名女孩送出大山、送入大學,圓了無數女孩的求學夢、大學夢。十多年來,華坪女高用知識改變了一個個女娃娃的命運。華坪女高高考綜合排名始終在麗江市前列,張桂梅和女高師生的故事更是感動了無數國人。
5年前,曾是駐外翻譯的滿仕祺因在網上被張桂梅的辦學事跡深深打動,放棄了原來的工作,成為了華坪女高的英語教師,“每當我看到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神和質樸的笑容,我就覺得我做的事是有意義的。”她説。
如今,華坪女高的許多畢業生已成為教師、醫生、警察、律師……這些都是她們擇業就業時首選的方向。“我想上北師大,我也要做‘張桂梅’。”這是華坪女高高二在讀學生楊夢琦的夢想。
上午9時許,學生們的早操散去,華坪女高的校園裏,張桂梅拿着小喇叭的身影在學生的隊伍末尾緩慢地往回走。張桂梅説:“我希望通過這些物品,把我們黨的精神和宗旨傳承下去,我想把這個聲音傳播得能多遠就多遠。”
策劃:陳芳
記者:胡了然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