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只為“香”如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10 16:41:00
來源:新華網

文化中國行|只為“香”如故

字體:

  新華社鄭州7月10日電(記者史林靜)夏日的陽光穿透斑駁的樹影,灑在許昌市魏都區灞陵公園的石板路上,空氣中隱約飄蕩着淡淡的香氣。與其一墻之隔的便是張書芳傳承制香技藝的地方,也是他與香料對話的地方。

  張書芳,這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張氏古法手工制香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正身穿一身棉麻服飾,向前來研學的學生們進行講解。

 7月9日,張書芳給大學生講解張氏古法手工制香的歷史。新華社發(蘇筱雅 攝)

  “香,不僅僅是嗅覺的享受,它承載着歷史的記憶,文化的積澱。”自7歲起,張書芳便跟隨父親學習制香,如今已從事制香50余載。

  屋內,古樸的木架上擺放着各式各樣的香料,或被磨成細膩的粉末,或保持原狀。“選材、炮製、研磨、合香、壓香……”張書芳向學生們解釋古法制香的十二道工序。他隨手拿起一撮香料,輕輕地在掌心研磨,空氣中立刻瀰漫開了一股清新的香氣,引得學生們紛紛圍了上來。

  一角的玻璃櫃裏,擺滿了古老文獻,記錄着傳承下來的香方。墻壁上挂着一幅幅古香圖譜,記錄着張書芳復原的一些幾乎被遺忘的香方。

  7月9日,張書芳在閱讀香譜,查閱制香古方。新華社發(蘇筱雅 攝)

  “古法制香,講究的是心手合一。”張書芳邊説邊示範,他將香料緩緩放入特製的模具中,然後用一根竹籤輕輕壓實,動作輕柔而精準。

  復原古香是一個不斷試錯和探索的過程。“古代的香方記載,很多時候只列出原料而未詳細説明具體的配比,需要制香人不斷地調試,此外,和料、出香還須按節氣、時辰、天氣而定。”張書芳説。

  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步驟,張書芳都堅持古法技藝,整套流程下來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只為“香”如故。

  “堅持古法制香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對歷史的致敬。”張書芳説,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並愛上這份芳香藝術。

  在遵循古法傳承的同時,張書芳還根據現代人的需求,研製出了“四季養生香”等香品。而這些創意的靈感,與他的兒子張力有着很大關係。

  張書芳(左)在給兒子張力傳授品評香珠品質的標準(7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和張書芳一樣,張力也從小學習制香,如今,已從父親的手中接過“接力棒”的張力,成為張氏古法手工制香技藝的第十九代傳人,並通過開展一些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傳統制香文化。

  入夜,柔和的燈光從房間木質窗欞間透出,張書芳父子圍坐在一起,討論着最新的香方配比。空氣中,瀰漫着縷縷香氣,似文化生生不息。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