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的守望與新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02 10:15:0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徽州古建的守望與新生

字體:

  粉墻黛瓦馬頭墻,雕梁畫棟花格窗。

  走進徽州,俯拾皆是美景,徽派建築則是秀美山水間最靈動的一筆。有着“徽州三絕”之稱的民居、祠堂和牌坊,與峰巒奇秀相映成趣,巧奪天工的木雕、石雕、磚雕則為點睛之筆,牽繫着人們對古老徽州文化的嚮往。

  一千多年前,勤勞智慧的徽州人靠山採形、傍水取勢、聚族而居,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徽州古建築,成為中國古建築的瑰寶和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如今這一穿越千年的古建築正在傳承保護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古建之美

  北枕一脈青山,南臨蜿蜒河溪。來到被稱為“中國畫裏鄉村”的世界文化遺産地——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山水之間,一幢幢粉墻黛瓦的徽州古建築渾樸華美,聚落交融於山水,仿佛置身水墨中國畫的意境中。

  在徽州,有着“無宅不雕花”之説。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築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元素之一,其歷史源於宋代。從元末明初至清末民初,崇儒興文的徽商紛紛回故鄉造宅院、建宗祠、立牌坊,並以三雕技藝進行裝修,形成了徽派建築的裝飾風尚。

  “可以説,由於‘建築三雕’裝飾藝術與主體建築的巧妙融揉,才有了別具一格、氣韻生動的徽州傳統建築。”徽州古建專家程極悅説,他曾主持德國春華園建設、徽州府衙修復等數十項傳統建築園林工程,對徽州傳統建築有着深厚的感情。

  古民居被視為“三絕”之首,宏村中至今保存着明清民居140余幢,大型民居建築“承志堂”被人們稱為“民間故宮”、徽州木雕代表作的集聚地。從前堂到東西廂,從內外院到書房廳,置身其中,仿佛被雕刻藝術所包圍。

  雕梁畫棟間,動物的神采、花瓣的張闔、樹梗的穿插,一雕一刻都表現得自然生動,圓雕、浮雕、透雕,處處盡顯徽州工匠高超的技藝。前廳橫樑上一處“唐肅宗宴官”的木雕,將文武百官在赴宴前的各種活動盡收其中,甚至連燒水、掏耳這樣細小的動作也雕刻得惟妙惟肖。

  目光轉至門罩、門樓、屋檐、柱礎等處,少許青灰色的磚雕點綴其間。在厚不過寸許的青磚上,徽州磚雕匠人施展絕技,經過層層雕鏤,使得人物活動和建築突起。無論是騎馬游人,還是小橋流水,無一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得益於新安畫派,徽州三雕作品都具有很強的繪畫性。”在常年研究徽派建築的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徐大珍眼中,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一件件作品在徽州工匠的指尖“活”了起來。

  行走徽州,回眸歷史,一座座巍峨聳立的牌坊宛若熠熠生輝的星辰,散落在古村落間,散發着徽州人的驕傲與榮光。牌坊是中華特色建築文化之一,而從儒家思想到程朱理學,從地域文化到藝術形態,徽州的牌坊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一道地域獨特的人文景觀。徽州三雕中的石雕技藝則在牌坊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用刀與石的碰撞刻畫出徽州文化的唯美符號。

  古城歙縣素有“牌坊之鄉”之稱,徽州府衙陽和門外的許國石坊,歷經500餘年的風風雨雨依舊巋然屹立,是全國現存的唯一一座“八腳牌坊”,體現着石坊建造技藝極高的水平。

  “石雕主要用於建築的廊柱、門墻、牌坊等處的裝飾,但並未因雕刻材料本身限制影響雕刻作品個性化的表達。”徐大珍介紹。細細看去,石坊上每一塊匾額,每一處鬥拱和雀替,都飾以精美的雕刻,12隻獅子雄踞於石礎之上,形態各異。

  千百年來,徽州三雕的工匠們用“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中國建築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2006年,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如何把傳統技藝留下來、讓徽派建築“活”起來,已經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

  “磚雕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要先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再對輪廓進行雕刻……”75歲的徽州磚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方新中正在安徽省行知學校的工作室內向學生傳授磚雕技藝。

  學校設立的徽派古建産業學院被列入黃山市2023年100項創新性工作,並引進20余名“國字號”大師親自傳授,培養非遺人才。“隨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傳統技藝需要更迭創新,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方新中直言,越來越多的“老手藝”在這裡打開新路,如何創造出有時代感的作品,融入現代生活場景中,他在探索,也在實踐。

  文化之蘊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濃縮的文化、生動的歷史。梁思成曾説,一國一族之建築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

  中國民居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在黟縣世界文化遺産事務中心四級調研員金忠民看來,由於徽商“賈而好儒”的特點,他們在住宅建築中注入了自己對布局結構、內部裝飾的看法,形成風格獨特的徽派建築體系,傳遞着徽文化的精神之光。

  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黟縣碧陽鎮關麓村,猶如進入建築雕刻藝術長廊,鱗次櫛比的古建築群中,八幢迷宮一般的徽派古民居——“關麓八大家”尤為突出。“關麓八大家”建於清朝中葉,曾是一戶汪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整座建築由“涵遠樓”“吾愛吾廬”“春滿庭”等共20余幢單體建築相連而成,是徽派聯體古建築的典型代表。

  在被譽為“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的西遞鎮西遞村中心位置,一座名為“大夫第”的建築眼下成為游客“打卡”的熱門景點。這座建築的墻角被人為地削去,並有意將側面繡樓向後縮退了一大步,石雕門楣上刻有“作退一步想”。

  在西遞,這樣的建築手法並不鮮見,其背後流傳着一段與徽州和文化相關的美談。相傳清代道光年間,開封知府胡文照回西遞修繕祖居時,考慮到行商走販拉貨挑擔不易,主動將正屋外的墻角削去三分、側門墻界後退半米,並告誡後人“上不讓天,下不讓地,中間讓三分和氣”。後來這一做法被鄰里紛紛仿傚,這一建築形式也成為徽州“和”文化的實物見證。

  而與門額上的“作退一步想”相映成趣的,是堂前“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楹聯。楹聯文化是徽派建築的一大特色。徽州楹聯或言讀書,或言農耕,或言修德,或言齊家,文字簡潔、思想深邃,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

  “忠厚留有餘地步,和平養無限天機”“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在西遞,隨意進入一戶西遞民居,院落、廳堂兩側均懸挂着木制或竹制的楹聯。小小院落,因為楹聯的存在而顯得大有乾坤。

  “楹聯文化是徽州家風文化的體現,全村300多戶都把祖傳的家風楹聯高挂在家中大廳,蘊含着徽州傳統文化中治國治家、教化育人、立志言身的思想之光。”黟縣西遞鎮人民政府黨政辦主任鄭芝燕説,在黃山,古民居與古建築,是德育教化的生動場所,也是徽州文化從理論走向實踐的厚重載體。

  胡文照的故居如今修繕一新,“九思堂”的牌匾挂於廳堂正中,天井裏曾經寓意“團圓”的合歡桌被解讀為意蘊更深刻的“和合桌”,成為“作退一步想”特色調解工作室。

  “兩個半圓形的桌子拼在一起,心裏的疙瘩就解了。”胡文照的二十五世孫——西遞鎮西遞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傲立正在為村民間就房屋採光、排水等問題産生的矛盾糾紛進行調解。最終,經過分析利弊得失,兩家拼上“和合桌”、共舉“和氣茶”、簽訂“和合”協議,在滿滿的儀式感中握手言和。

  近年來,從徽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社會治理的源頭活水和創意密碼,黃山市創新推出的基層社會治理德治品牌——“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在引導群眾“退一步想”的同時,促進基層治理“進一步為”,以“謙謙之風”祛“好鬥之氣”,促進矛盾糾紛解決,激活基層治理效能。“這樣的‘和氣’在我們徽州隨處可見,早已經成為我們當地人的情感認同和道德習慣。”胡傲立説。

  時代新生

  黃山徽文化産業園的一個廠房內,正上演着一根大型原木的“變身漂流記”。

  車間裏,經過不同匠人的巧手加工、精雕細刻,這些來自非洲的原木化身為徽派古建的梁柱、鬥拱、挂落、風窗等各類構件,分類標記好數字後,它們將被送至全國各地的文化街區、公園、旅游景點,在現場組裝為一棟完整的徽派古建。

  當老房子遇到“新産業”,徽州古建築的傳承展開了新篇章。

  “徽派古建建築考究,上千平方米的古建要幾萬個構件組成。由於徽派建築的榫卯結構,可以很快在異地完成搭建,這也讓徽派古建築從觀賞的文化地標到創新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産業。”安徽省徽州古典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生産基地廠長吳建軍説。

  作為安徽省裝配式建築産業基地之一,這家公司的徽派古建項目遍及安徽、江蘇、重慶、廣東等地,2023年的産值達到2000多萬元,2024年又有幾個新的大項目將陸續開工。

  隨着近年來各地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以及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的進程不斷加快,承載徽州文化的徽派古建迎來了新的發展熱潮,越來越多像吳建軍這樣的古建從業者迎來了新的“春天”。

  “如今每年古建的需求量都在提升,文旅的發展和鄉村振興為古建帶來了最好的發展契機。”黃山市歙縣精華園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洪寶説。

  黃山市住建局數據顯示,全市從事倣古建築營造、古建修繕保護利用、古建構件配件、文創裝飾産品産業鏈各類企業254家,徽州古建工匠1.4萬餘人,徽派建築輻射至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23年全市徽派古建産業産值28.24億元,同比增長56.5%。

  跟老房子打了幾十年交道的黃山徽匠園林古建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和平,正在琢磨如何讓老房子更適應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徽派古建的特色之一是天井,用於採光和通風,但在冬天就會很冷,我們在上面設計安裝了可以遙控開關的玻璃罩,可以根據不同季節的需求進行調控。”潘和平説。

  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也讓這一看似“古老”的産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位於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的西溪南生態營地,營地負責人申海文正在指導一批來自江蘇的孩子搭建“徽派樂高”。

  高度約1.7米,這一以當地明清古建築“綠繞亭”為原型設計的模型以1:3的比例複製,由約150個構件組成,一組孩子需要花大約一個半小時完成搭建。

  2019年,從事研學游工作的申海文和團隊成員在發掘西溪南特色元素的時候,注意到了村子裏的明代徽式建築“老屋閣”和“綠繞亭”,懷着對這些“老房子”的欣賞和熱愛,這群“90後”年輕人決定將古建製成模型,融入到研學活動中。

  申海文説,這一互動性、體驗性強的研學活動很受歡迎,至今他們已經接待了全國各地近5000人次的學生。

  成立徽派古建産業工作專班、搭建&&助力企業更好“走出去”、逐步完善徽派古建的標準體系、設立專項資金培育古建人才……黃山市也正在夯實古建産業發展的各項“根基”。

  “徽派古建産業從根上來説是文化的表達形式,這種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未來,徽派建築可以和年輕人喜歡的國風方向融合,往傢具化、裝飾化方向發展,也可以成為游戲和元宇宙等新業態的體驗場景,有着很大的發展前景。”黃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章繼平説。(記者楊玉華 劉美子 汪海月)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