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三天收入近60億,哈爾濱現象級爆火,創造了一個東北老工業基地始料未及的“文旅奇蹟”。
冰雪大世界“退票”風波化危為機,“小砂糖橘”引發研學追更,罕見霧凇扮靚“冰城”,文旅天團掏出家底熱情“寵客”……
在一個個為人稱道的“熱梗”裏,處於網絡中心、被流量加持的“爾濱”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哈爾濱,而變成一個舞&和秀場。一時間,外地人歡呼、嚮往、涌入,直呼“不蹭上這波流量就虧了”,而本地人笑着笑着會感慨落淚。在900多萬哈爾濱市民眼中,這裡正在找回往日的驕傲與榮光。
作為這座城市的主人,他們熱情好客,希望為家鄉奉獻哪怕一丁點兒力量;
他們創意十足,抓住機會、乘勢而上,把“抖小機靈”變成“作大貢獻”;
他們深沉低調,用力所能及的努力,盡可能地製造美好、溫暖和善意;
他們滿懷信心,昂頭挺胸、步伐矯健,夢想新的夢想,追求新的輝煌。
他們,就是“爾濱現象”背後的“爾濱人”。
“左右哥”:是土著就沒理由不為這裡代言
“爾濱”火了,如果説,有哪個人的命運和這座城市如此緊密相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冰城左右哥”。
“左右哥”,原名姜可東,很多年前做婚慶主持,因為嗓音和氣質不夠“浪漫”,被推薦做外景主持,並起了個藝名“騰越”。
2012年,他所在的公司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承包一個舞&,他便負責讓台下的觀眾動起來、熱起來、嗨起來,主打一個“氛圍擔當”。因為“左左右右”的兔子舞舞步,觀眾們叫他“左右哥”,他索性又給自己改了名。
記者見到他時,他剛剛結束準備工作,從冰雪大世界的停車場走在去夢想大舞&的路上。不少游客認出他,滿眼驚喜地想與他合影,他都擺好表情和姿勢一一配合。路過今年的主塔“冰雪之冠”時,他舉起上臂、抬起右腳,比畫了一個老鷹一般騰飛的姿勢。晚霞正好,他一語雙關:“其實她一直很美,只是今年她被越來越多人看見了。”
“冰城”名不虛傳,氣溫動輒低至零下30攝氏度。下午5點的演出,很多游客在4點多就趕來等待。等正式開始的時候,台下已經人山人海。夜幕降臨,燈光閃亮,“左右哥”成為帶領人們開啟狂歡的“靈魂人物”。
去年12月29日那天,“左右哥”和往常一樣,帶着台下觀眾拉歌、蹦迪、跳兔子舞。伴隨“爾濱”和冰雪大世界的熱度一天天飆升,他的直播間在線觀看人數瞬時漲到了“10萬+”。
“真的沒想到,哈爾濱會有這一天。”“左右哥”説,自己是這場熱浪的見證者,更是受益者,“大家來看我,其實是看我的家鄉”。
截至2月1日,“冰城左右哥”抖音賬號粉絲數已經達到333萬,而在去年12月18日冰雪大世界剛開園時,這一數字還是57萬。儼然,他成了這座城市的一個“代言人”。
因為冰雪旅游具有鮮明的季節性,他被調侃是“冬季限定網紅”“全網唯一分淡旺季的主播”。疫情期間,冰雪大世界關園的時間一度比開園的時間還要長。2021年冰雪季,冰雪大世界開了19天,他和團隊演出7天,人最少的時候,跟着跳舞的游客只有個位數。有人把這兩個年份的對比照片做成視頻,收穫了百萬抖音點讚量。
“這是一場全民回憶,現在又變成一場全民狂歡。”他説,自己最難的時候根本沒收入、全靠老底,也去過南方,但還是回來了,“因為我爸説過,‘事不過三’,再難的日子總能熬過去”。
前幾年很“閒”,如今,他每天只能睡上兩三個小時。為了給游客帶來更好的體驗,每晚演出結束後,他都和團隊討論、復盤、策劃,忙到凌晨兩三點,同時,各種採訪和邀約也多了起來。
“很累,特別想睡覺。但看到台下觀眾對哈爾濱、對冰雪大世界的熱情和憧憬,就足夠讓人重新振奮。”他説。
去年9月,哈爾濱文旅部門推出一個《我姓哈》的宣介視頻,“左右哥”是其中一名參與者,視頻原聲就是他。“我就是那個‘顯眼包’,為了家鄉沒理由不努力。”他説着,發出爽朗的笑。
在他看來,哈爾濱很有特色,也很有底蘊。這裡的冰雪就是“硬通貨”,到中央大街上走一走,悠揚的音樂、歐陸風情的建築、櫥窗裏的表演是那麼獨特,再加上市民熱心、服務暖心,一定能吸引人、留住人。
“苦盡甘來,厚積薄發,踏踏實實做事,老天都會幫你。”他説,希望“爾濱”越來越好,而每一個“爾濱人”都是幫她變好的因子。
“不管台下是7個人,還是7萬人,我的狀態是一樣的,都不會糊弄,這就是‘爾濱人’的熱情、真誠與堅韌。”“左右哥”説。
索菲亞教堂蛋糕店店主:“寶藏家鄉”終於被“get到了”
1月4日發布的一條短視頻裏,一款索菲亞教堂造型蛋糕簡直與大教堂如出一轍,一上線就成了“爆款”。
“這怎麼舍得下口”“這麼精緻才58塊,感覺很划算”“太漂亮了,這就訂票去哈爾濱”……網絡熱評襲來,不僅游客為之驚嘆,連本地人同樣感到“陌生”。就這樣,這款蛋糕的店主人郭金鵬,和“爾濱”一起迎來“潑天的富貴”。
索菲亞教堂是哈爾濱的地標建築,也是游客必“打卡”的網紅景點之一,郭金鵬的蛋糕店就在教堂對面。去年12月,她便和團隊開始籌謀,希望打造一款能帶得走、嘗得到的“哈爾濱禮物”。
這款蛋糕是一塊巧克力慕斯,每天限量100個。剛“火”的時候,早上6點多,就有顧客冒着嚴寒來排隊。店裏便開通線上預約,結果涌入的訂單一下子排到了2月份。然而,每天還是有很多游客來店裏,線上預約通道又不得已關閉,變成每天放號線下排隊購買。
“有很多南方游客就是為了‘打卡’,想在離開哈爾濱前滿足一下心願,還有的是家長帶着孩子來。看著大家渴望的眼神,尤其是小孩子趴在玻璃櫃前,真的很着急。”郭金鵬説。
這麼“火”,為什麼不多做些?郭金鵬解釋,這款蛋糕是利用3D建模的模具做出來的,由專業公司設計完成。一塊蛋糕至少要冷凍6到8小時才能成型,即使後廚“白加黑”連軸轉,也難滿足需求。
除了“小教堂”,郭金鵬還設計出了“凍梨”和“大雪人”蛋糕,都成為“爾濱”的新符號。
35歲的郭金鵬畢業於黑龍江大學,學的是哲學。這是她開店10年來最忙碌也最開心的一個冬天。
“趕上疫情三年,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賠錢。”她説,身邊一些同行朋友頂不住壓力,陸陸續續搬離了哈爾濱,店裏培養的蛋糕師也在流失,她卻總是覺得還是要撐一撐。沒想到,“爾濱”一下子火了,自己精心打造的蛋糕也得到關注。
她不禁紅了眼圈,流出了眼淚:“其實我哭也不是因為蛋糕這件事情,我覺得只有哈爾濱人才懂,真的覺得今年真好,大家都好了,看到這些開心的新聞,眼淚都止不住流下來,真的為我們的城市感到開心……”這段44秒的視頻播放量達到4000多萬次,被點讚52萬次,並登上微博熱搜。
這座“寶藏城市”的魅力被越來越多人“get到了”,這讓郭金鵬發自心底地高興。
她説,自己的父母都曾在哈爾濱的國有工廠工作,效益好的時候廠裏經常發米麵糧油,員工福利好、生活都不愁。後來工廠變得不景氣,父親開始自己創業,下海做生意。再後來,東北經濟下滑,不少年輕人紛紛到南方工作,甚至小孩子從小被教育好好學習,就是為了“離開東北”。
“我體驗過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的輝煌,也感受過近年來的落寞和沒那麼風光,但是哈爾濱人的驕傲,就是刻在骨子裏的。”郭金鵬説,重新被發現的哈爾濱,讓“爾濱人”似乎找回了一度消沉的士氣,找回了往日的榮光。
在她的視頻下,很多人表達着和她一樣的心聲。一名來自吉林的網友評論説:“這幾天因為哈爾濱火爆,天天看新聞,天天跟着哭,覺得委屈但是又高興。委屈是真的太久了,我們一直被忽略、被遺忘。高興是我們終於被發現、被重視、被喜愛。”
“祝哈爾濱越來越好,願東北越來越好”——是網絡輿論場中很多人真實、樸素的心願。
“在聚光燈和放大鏡下,我們還是會害怕做得不夠好。但請給我們包容和時間,哪怕這些努力顯得有些笨拙,我們還是會掏出盡可能多的好東西,讓這裡的傳奇不落幕。”郭金鵬説。
“車先生”:感謝您在哈爾濱的行程裏有這一站
“車先生,行李取走了,謝謝你的凍梨,東北的暖會伴隨我整個青春。偷偷告訴你,我是第一次到大陸來,也是唯一一次有家的感覺的旅行……”
寫下這話的,是一對來自台灣的“小當歸姐妹”。簡單卻真摯的話語,感動了“車先生”,也感動了萬千網友。記者找到這位“車先生”時,他正在自己的汽車維修店裏整理游客存放的行李箱。
連日來,位於哈爾濱市平房區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迎來大批游客。“車先生”的店就在對面。他其實不姓車,本名盧永旺,是地道哈爾濱人。
二戰期間,侵華日軍在哈爾濱秘密設立731部隊,對外稱“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實際上是策劃、組織和實施細菌戰的大本營和軍事基地。儘管往日經常有不少學校、機關單位前來參觀,但最近每天從一大早就開始排着的長隊,讓“車先生”很受觸動。
“沒見過這麼多人,從未感受如此熱鬧。”他説,從1月初,很多年輕游客拉着行李箱來,排隊、參觀都不方便,他就主動提出可以為大家免費寄存行李,並且提供開水、暖手寶、鞋墊,並在門口立上牌子,歡迎游客們進店來烤烤手、暖暖身。
那是1月16日上午,兩個像是南方游客的小姑娘來到店裏,希望可以幫忙寄存行李,盧永旺熱情地同意了,並拿出凍梨、凍柿子。晚上6點多他外出回來時,看見門上夾的那張紙條,他“破防”了。
回想起這些天的經歷,盧永旺説第一次真正觸動他的,就是一個雪天,雪下得很大,大批年輕人依舊排着隊。他們拖着行李箱,穿着新棉服,戴着毛絨帽,靜而有序。他正好開車路過,隊伍有多長呢?“足足開了一分多鐘,我甚至趴在方向盤上哭了出來。”
“可能就是在那個瞬間,我感覺到自己是這裡的主人,自己的家鄉終於被關注到了,而且大家都來參觀‘七三一’,瞬間感覺這片土地上曾經的苦難被人理解了,過往的傷痛也被人安撫了。”他説。
他的“第二職業”開張了,甚至比“第一職業”還要火。盧永旺説,來自雲南、福建、廣西的游客紛紛把行李存在他的小店,領了凍梨、喝了薑茶。為了保證大家在取走時不拿錯,他想了不少辦法,比如給行李挂上寫有電話號的紙牌,把同行人的行李用繩子綁在一起。
這幾天,盧永旺還買來幾箱小紅旗和白色菊花,經常到排隊的隊伍中免費發放。游客們將這些鮮花敬獻給戰爭中的遇難者,把紅旗插在遺址內的雪地上。盧永旺希望每個來了解731部隊罪行的人,都能帶走一份震撼和記憶。
“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我能做的太有限了,但我至少可以讓他們不再提着行李看展館。”盧永旺説。
他&&,想代表所有“爾濱人”向客人説一聲:感謝您來哈爾濱,感謝來哈爾濱的行程裏有“七三一”這一站!
“東北公主下午茶”創作者:“反東北敘事”也精彩
一片薯片盛上地三鮮,小小水晶碗裏裝滿殺豬菜,幹豆腐被切成菊花狀,凍白菜盤成玫瑰模樣,松仁玉米放在黃瓜片上,連血腸也被打造成西式“甜點”……
在精美的歐式托盤上,人們熟悉的東北食材變得“陌生”起來。伴隨“爾濱”出圈,這組“東北公主下午茶”系列短視頻贏得點讚。還有網友給這些菜品起了名字——“黃金醬佐蔥香千層”“淚目原味時蔬刺身”“秘制黑森林豬皮布丁”,很有幽默感。
這些視頻的創作者是一名“90後”女孩,名叫李鑫。她出生在黑龍江省北安市,從哈爾濱一所學校畢業後,曾到北京做了兩年會計,2018年重回哈爾濱定居,並成為一名美食博主。
“東北菜往往以量大、價優、不那麼精緻著稱,一上就是一大盤子,甚至一大鍋,但其實東北菜也可以很精緻。”李鑫説,將東北菜的“土味”和西式擺盤的“洋氣”相結合,再以“美拉德”配色調製,儀式感滿滿。她稱之為“精緻的土感”。
在她看來,“土”這個詞並非代表“不好”,而是鄉土、天然、地道、綠色的代名詞。東北人常説的“土雞”“土雞蛋”,其實是對食材的尊重和認可。血腸、蘸醬菜、幹豆腐卷大蔥、酸菜心……不光冰情雪景帶來驚喜,東北美食也讓南方游客感到爽口。特別是今年冬天,很多外地朋友來哈爾濱游玩,都感慨東北菜好吃,讓她産生了做一組視頻的想法。
“河南公主的下午茶是胡辣湯,陜西的是肉夾饃,那麼東北的就應該是東北菜。”李鑫説。
在她的家裏,不大的客廳既是她的食堂,也是她的餐廳,更是她的工作間。歐式風格裝修華麗,配上薄薄的紗簾,陽光變得柔和,整個房間宛如公主房。各類食材塞滿了冰箱,酒櫃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酒瓶,就連玻璃杯都有四五十個。
從創意設計到食材選擇,再到拍攝剪輯、後期推送,都是她一個人完成的。每天晚上睡覺前,她就會想好第二天吃什麼,等醒來就準備食材、着手去做,等到下午一點光線最好的時候拍攝。
血腸軟糯容易散碎,黏在托盤上的印漬影響美觀要及時擦掉,趕上光線不佳就得反復調整、多次拍攝……製作過程不易,有時一份下午茶要做三份,選最好的一個入鏡,一般拍攝二三十分鐘的視頻素材,才能精剪成一段30秒的視頻。
“‘濱子’出息了,好玩的東西太多了,不愁沒想法,全年的KPI(績效指標)已經完成了。”李鑫説,自己去年更新了10條視頻,今年第一個月就達到了這個數量。接下來,她還想嘗試燉盅豆腐腦、黃桃罐頭雞尾酒等,爭取把更多東北美食“做到極致”。
“我從小就喜歡吃和拍照,把自己的兩大愛好變成工作,即使掙得少一點都很高興。”在李鑫看來,“爾濱”火了,自己有幸扮演了一個小小的“添磚加瓦”的角色,非常開心。
“東北人勇敢、樂觀,有人説這是‘小富即安’,其實就是一種‘自得其樂’。”李鑫説,自己的父母在東北小城鎮生活,家裏曾開過餐館,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生活一直幸福。儘管地處偏遠、氣候嚴寒,但東北人總是能用自己的方式在冰天雪地裏開闢出一片新天地,倒騰出一番新樂趣。用現在年輕人的話説就是“非常自洽”“不內耗”,所以東北也被一些網友稱為“精神故園”,也有人來“爾濱”尋找童年。
在她看來,和父輩相比,自己這一代改變的是生活的方式、工作的形式,不變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是想要把日子過好的“熱乎氣兒”。
李鑫説,眼下已經有飯店在做“一人食”的小份東北菜品。“好吃+好看,是一件雙贏的事,希望越來越多人在美食美景中了解東北、走進東北、愛上東北。”
“撿倆小金豆”的“大增哥”:來時是客,走後是親
從哈爾濱到江西于都,3000多公里。
幾天前,來自“爾濱”的“大增哥”司增輝和家人開啟了一段特殊的旅程。酸菜、凍梨、紅腸、大米、黏豆包、黏玉米……他們帶着幾大行李箱的年貨,來看望兩個“00後”江西女孩。
故事源於“爾濱”街頭的一次偶遇。
1月13日中午,司增輝在路邊看到,兩位從南方來游玩的女孩背着雙肩包、推着行李箱,手裏拎着好幾個大袋子,在雪地裏吃力地走着。司增輝見狀,便停車詢問是否需要幫助。
兩個女孩今年22歲,來自江西于都,在考研結束後來哈爾濱玩了七八天,當晚準備坐火車返程。本想著在附近找個地方避避寒,可走了一會兒,她倆就被凍得瑟瑟發抖。
見狀,司增輝提議可以去他家休息一會兒。為了打消對方的顧慮,他解釋説,自己的妻子和妹妹也在家,並開着免提撥打電話,讓妻子趕緊收拾收拾屋子。
一進家門,司增輝的妻子和妹妹就端來熱水和凍柿子,給她們嘗鮮。被問及還有什麼想玩的,兩人異口同聲答道“沒玩夠雪”,“因為哈爾濱清雪效率太高了,落在地上沒多久就被清乾淨了”。司增輝想到家裏新房所在的小區剛建好,還沒有打掃,於是一家人開車拉着她倆去玩雪。躺在厚厚的積雪上打滾,兩個南方“小金豆”又享受了一把“極致的冬天”,就像回到小時候。
“人這一生會有很多次旅行,但從一個陌生城市離開前,在一個陌生人家吃飯,可能也不會再有了。咱們今生可能都不會再見面,只希望給你們的人生旅途,留下一點溫暖和回憶。”晚上,一桌熱氣騰騰的火鍋前,司增輝以飲料當酒敬兩個女孩一杯。
“哈爾濱真的一點也不冷,每天心窩都是暖暖的,活該你火!”當晚,踏上回家的火車,女孩小黃髮了這樣一條朋友圈,配上了和“大增哥”一家人的合影。
令司增輝沒想到的是,5天后,他收到了一份快遞。原來是兩個女孩給他和家人郵寄的兩大箱江西特産。
贛南臍橙、腐乳、珍珠粉、辣條、黑芝麻糕、米果、豆餅子……兩個女孩還在每一袋特産外面,貼上了手寫的標籤,細心的她們還發微信告知每一樣東西怎麼吃,併發來烹制方法的鏈結。其中一袋魚絲上寫着“魚絲”,寓意“余思”,讓司增輝差點流出淚。
“咱哈爾濱人哪能白收人家禮物!”司增輝和妻子買了一大堆東北特産,想趕在春節前,讓她倆感受一下東北過年的氣氛。
麻辣燙上貼着“你的最愛麻辣燙,今生別把我們忘”;大米和酸菜上寫着“粒粒皆辛苦,我們好相處”,“酸酸甜甜真可愛,代向家人把年拜”……每一件特産上,司增輝也都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標注。
他還創作了一副對聯,上聯是“風馳電掣踏雪而來見真情”,下聯是“南北融合歡天喜地送真誠”,橫批竟然有三個,“中國一家親”“南北一家人”“考研指定行”。“因為祝福的話太多了不好選,不如都送給她們。”司增輝説。
讓司增輝更沒想到的是,1月27日,他還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請函,于都縣文旅局請他去“探親”,重走紅軍長征小道,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並到“小金豆”家裏串個門兒。
“兩個小妹説自己從小就是聽《十送紅軍》長大的,哈爾濱紅色底蘊深厚,沒想到一家親越攀越親。”高興、激動之餘,司增輝又抓緊印了200多副對聯,要把“爾濱人”的情意,帶給更多南方朋友。
1月29日下午,G9881次列車抵達于都,兩個女孩在站&相迎。“來時是‘客(qiě)’,走後是‘親’,見到你們我就覺得到家了。”一行人有説有笑,開啟新的旅程。網友直呼:“這不就是親戚嘛,以後常走動”“這就是南北一家親”。
你善良熱忱,我心懷感恩;你仗義相助,我唸唸不忘……這一來一往中蘊含着“爾濱人”的熱情、南方人的感動,演繹着中國式的浪漫與溫暖。
隆冬時節,寒意正濃,“爾濱”熱度持續,更多“爾濱人”的生動故事正在發生,等你來讀。(記者顧錢江 楊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