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 04 08:58:57
來源:證券時報

四大因素共振 深滬外貿格局正在重塑

字體:

  如果按進出口總值來排名,中國外貿的十強城市,大多數來自東部沿海地區。沿海,意味着更靠近國際市場,也意味着能夠更快速地察覺潮水的流向,更切身地感知外貿的冷暖。

  上海與深圳,歷來是中國外貿城市中兩顆最耀眼的明珠,一顆落在黃浦江邊,一顆綴於深圳灣上,在“外貿第一城”的競逐中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最近,各大城市今年前4個月的外貿數據出爐。深圳進出口總值達1.41萬億元,並以0.02萬億元的微弱優勢領先於上海,在時隔近十年後重新贏得進出口總值第一的桂冠。

  這一變化,不僅是兩座城市貿易主體的差異所致,也透露出在當前新形勢下,外貿方式的不同、外貿夥伴的構成都將直接影響進出口的表現。對於外貿城市而言,如何把握左右潮水流向的變量,是決定自身外貿韌性的關鍵所在。

  深圳外貿再度躍升全國第一

  劉憶楓是一個在深圳做外貿的上海人。2020年,他在機緣巧合之下來到深圳,進入跨境電商行業。幾年下來,整個行業的活躍與熱烈,從業者的靈活與敏捷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上海時,他做過行業調研,比較兩座城市的特點。他告訴記者,上海很多公司本身沒有跨境電商業務,是後期才去拓展的,而深圳自主創業專門做跨境電商的很多,“總體而言,深圳的氛圍更濃厚”。

  跨境電商是外貿的一個新興形態,雖不能代表行業全貌,但劉憶楓的感受,正是深圳外貿行業欣欣向榮、突飛猛進的一個縮影。據深圳海關統計,今年前4個月,深圳累計進出口1.41萬億元,同比增長31.8%。其中,出口8933.2億元,增長33.9%;進口5172.6億元,增長28.4%。在外貿十強城市中,深圳的進出口總額和增速、出口額和增速,以及進口增速,均排名第一。

  這也是深圳在2015年被上海趕超後,歷經近十年重回榜首。事實上,深圳外貿自今年起就保持着較高增速。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及一季度,深圳進出口分別為6751.8億元和1.0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5%與28.8%。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也是深圳十年來同期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上海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4月,上海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39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微增0.1%。其中,出口5530.7億元,下降0.4%;進口8359.7億元,增長0.4%。與進擊的深圳相比,上海的進出口總值雖然僅相差0.02萬億元,但增速卻顯示出明顯的疲態。

  影響潮水流向的四個關鍵變量

  對於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的外貿行業而言,潮起與潮落的背後往往有複雜的成因。記者多方採訪發現,深圳外貿今年前4個月實現對上海的趕超,也是多重內外變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內部因素看,第一重變量是貿易的主體。“深圳的民營企業佔比超七成,而上海的進出口超過一半都來自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佔比不到三分之一。相比之下,上海作為外資企業的聚集地更容易受到近些年地緣格局、國際博弈的影響。”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丁浩員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

  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深圳民營企業進出口1萬億元,增長高達48%,佔深圳進出口總值的71%;同期,深圳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3450.1億元,增長5.3%,比重為24.5%。與之相比,上海民營企業進出口4338.8億元,增長1.6%,佔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為31.2%;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7958.4億元,下降1.8%,比重為57.3%。深圳民營企業進出口的大幅增長,為深圳進出口總額增長提供了最大的增量。

  第二,貿易方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幾年,深圳跨境電商逐漸發展成為活躍的新興業態,是拉動深圳外貿增長的新引擎。去年全年,深圳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3265億元,同比增長74%;今年一季度,深圳跨境電商進出口額超1100億元,同比增長95%。“去年上海跨境電商進出口超2600億元,同比增長超42%,雖也表現不俗,但遠不如深圳亮眼。”丁浩員説。

  嬰兒用品、園藝工具、兒童玩具、手工刺繡、電子設備配件……劉憶楓目前經營着4家亞馬遜店舖,售賣的品類多種多樣。他告訴記者,由於背靠製造業發達的珠三角,周邊有很多工廠,比貨和進貨都很方便。上海的跨境電商企業往往專攻某一類的産品,品類比較簡單。同時,由於深圳做跨境電商的人特別多,大家對信息非常敏銳,“亞馬遜上有什麼新的動向,深圳獲取信息的速度和能力都比上海強”。

  第三,是貿易夥伴的差異。深圳的前三大貿易夥伴為東盟、香港地區、美國,前4個月對東盟的進出口增幅高達47.1%。上海的前三大貿易夥伴依次為歐盟、東盟、美國,前4個月對歐盟和美國的進出口分別下降9.9%和3.2%。

  近年來,隨着全球産業鏈的加速重構,以及地緣政治的影響,很多中國企業選擇到東盟投資。“東盟已經連續4年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相比上海,深圳與東盟之間的産業鏈、供應鏈融合程度更高。深圳通過對東盟的投資,帶動了中間品貿易的持續擴大,成為深圳進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副所長王振向證券時報記者&&,民營企業是“出海”及對外投資的主力軍,深圳作為民營企業更發達的城市,增長勢頭自然就更猛。

  以深圳的新能源汽車民企比亞迪為例,去年比亞迪宣布在巴西投資45億元設立由3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産基地綜合體。對於汽車行業而言,許多國家都會對進口汽車徵收高額關稅。在巴西投資設廠,能夠降低當地關稅的影響,提升産品的競爭力。“不在當地投資設廠,可能一輛車都賣不過去。設廠以後,不僅能擴大以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為代表的中間品貿易,帶動供應鏈出海,還能進一步搶佔國際市場份額。”王振説。

  最後一重變量,從外部環境來看,美國批發商和零售商已明顯開啟補庫周期,製造商庫存也在築底並有回升趨勢,復蘇的海外商品需求利好中國出口。丁浩員&&,上海外貿兼具進口和出口優勢,出口額長期位居全國第二,進口額多年位列榜首;深圳背靠珠三角,毗鄰香港,擁有規模龐大的製造業和眾多的民營企業,已連續31年成為出口第一大市。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圳將更加受益於其在出口上的突出優勢。

  外貿城市如何提升自身發展韌性

  “其實十年前,深圳也經歷過外貿增速的下滑。當時,深圳進出口相當大的比重是由外商投資企業貢獻的。2014年左右,隨着一批電子信息及勞動密集型産業跨國公司的轉移,深圳外貿經歷了先下降而後再緩慢增長的過程。”王振&&。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外貿的潮水始終在流動,城市間的格局也在不斷重塑。翻閱眾多外貿城市歷年來的進出口數據,城市之間此消彼長的情況不時發生。這樣一場馬拉松式的比賽,考驗的不僅是城市長期發展的積累與後勁,還有快速適應環境變化的智慧與靈活性。深圳與上海的外貿發展格局變化,能夠為外貿城市提升自身韌性帶來怎樣的啟示?

  “要以創新不斷培育外貿競爭的新優勢,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使更多優質産品成為外貿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王振&&。數據顯示,前4個月,深圳出口機電産品6076.5億元,增長18.9%,佔出口總值的68%。其中,出口無人機、音視頻設備及零件分別為41.5億元和258.6億元,增速分別達42.1%和25.2%,勢頭迅猛。王振認為,只有創新研發具有競爭力的優質産品,才能滿足國際市場不斷變化的新需求,增強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王振進一步分析,創新不僅指技術創新,還包括商業模式創新。深圳近年來大力培育發展跨境電商新業態新模式,這一點值得其他城市借鑒。記者注意到,在“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綻放異彩的同時,深圳的“老三樣”(服裝、傢具、家電)也成功“翻紅”。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深圳出口勞動密集型産品1203.7億元,增長75.1%。其中,紡織服裝367億元,增長67.3%;傢具181.9億元,增長141.2%。王振&&,這除了有海外市場需求提升、歐美補庫存因素的影響外,跨境電商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效用。

  深圳與佛山“老三樣”出口“一升一降”的對比,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佛山是老牌製造業大市及外貿強市,傳統産業佔比高,傢具、家電、陶瓷等産品的出口曾是其外貿的名片。但今年一季度,佛山傢具及其零件、陶瓷産品、燈具與照明裝置及其零件出口同比分別下降47.5%、51.6%與73.6%,全線“失速”。廣東社科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對此分析,當前國內部分勞動密集型産業正流向成本更低的國家,佛山傳統産業佔比大,抗擊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同時,佛山的許多工廠更擅長訂單生産,不掌握銷售渠道,在跨境電商異軍突起的背景下,傳統外貿模式更易遭受衝擊。

  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持續優化外貿結構、不斷開拓多元化貿易市場也十分重要。“在對外貿易夥伴方面,上海對歐美的外貿依存度已有所降低,對東盟的進出口實現了由降轉增,對其他金磚國家的進出口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丁浩員認為,東南亞市場近年來增長迅速,具有巨大潛力,非洲市場則因其人口紅利和經濟發展速度提供了新的增長點。未來,上海應乘“一帶一路”東風,努力抓住新興市場快速發展的機遇。

  另外,王振強調各地應合理安排對外投資與對外貿易的關係。“過去,很多城市閉口不談對外投資,生怕這會帶來産業轉移和空心化,影響下游最終産品的對外貿易。但近年來,對外投資其實對出口産生了一些促進效應,因為企業對外投資帶來的中間品貿易是拉動外貿增長的重要動力。”王振説,為進一步穩固“外貿第一城”的地位,深圳應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支持企業在海外布局創新中心、生産基地、倉儲基地、營銷網絡,擴大深圳優勢工業品、時尚消費品的全球市場佔有率,不斷增加全球市場“含深度”。(記者 周春媚)

【糾錯】 【責任編輯:鄭然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6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