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 21 14:33:55
來源:中國證券報

多方合力因地制宜 加速氣候投融資與綠色金融銜接

字體:

  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投融資正在成為加快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近年來,相關部門多次&&支持政策,促進氣候投融資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加速搭建,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積極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創新投融資模式,項目庫逐步建設完善、規模持續擴大,金融機構氣候投融資産品和服務日益豐富。

  業內人士&&,我國氣候投融資處於起步階段,市場機制尚待完善,資金在配置和使用上的效能有待提升,相關基礎數據的披露質量仍需提高。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氣候投融資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研究機構、社會組織等各方形成合力,地方要因地制宜探索氣候投融資實踐路徑,金融機構要通過工作機制、模式和産品創新,對氣候投融資項目提供優質、精準的金融服務。

  金融機構是重要資金方

  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投融資相比傳統的綠色環保項目和低碳減排項目等更強調適應氣候變化和全球可持續發展。在加快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氣候投融資正在成為重要抓手。

  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預測,為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願景,中國總資金需求規模139萬億元,長期資金缺口年均在1.6萬億元以上。面對大額資金缺口,引導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成為關鍵。

  “全球氣候投融資需求非常龐大,現有投融資規模很難滿足需求,存在很大缺口,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未來需要進一步健全氣候投融資體系,豐富資金來源渠道,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資管研究員袁吉偉&&。

  近年來,圍繞氣候變化投融資,相關部門多次&&支持政策,為氣候投融資提供了線路圖,包括加快構建氣候投融資政策體系、引導和支持氣候投融資地方實踐、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支持建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標準體系等。同時,以金融機構為代表的主體,正在氣候投融資的創新落地實踐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離不開金融支持,金融機構是氣候投融資的重要參與者。”恒豐銀行董事長辛樹人近日在第三屆中國氣候投融資國際研討會上&&,近年來金融機構成為氣候資金的重要供給方。金融機構不僅直接提供氣候資金,還通過其獨特的金融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流向氣候應對領域。金融機構還是氣候投融資創新的重要實踐者,利用自身對金融市場的了解,加快綠色信貸等産品創新,開展與政府部門、國際機構等的合作,加大氣候投融資支持。此外,氣候投融資成為金融機構新的業務增長點。

  試點地區探索差異化落地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作為氣候投融資的先手棋,23個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地區正在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形成差異化的氣候投融資發展路徑和模式。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綜合處處長丁輝&&,氣候投融資項目庫逐步建設完善、規模持續擴大,氣候投融資産品和服務不斷創新發展,為氣候投融資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截至2023年底,試點地方的項目庫入庫項目3086個,總金額4500多億元。試點地方氣候投融資渠道正在不斷拓寬,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逐步完善,金融機構對氣候友好型行動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續提升。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高&&,試點地區在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創新投融資模式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碳中和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譚顯春&&,通過統籌計劃和超前布局,試點地方在工作機制、標準體系、産融對接、創新示範等關鍵環節發力,推動實現經濟、氣候和社會效益多贏,為地方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等地將試點工作與全國碳市場建設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工作有效對接,推進碳市場與資本、傳統金融市場有機結合;河北省保定市等地嚴格“兩高一低”項目准入,全面評估在建“兩高一低”項目能效水平;遼寧省阜新市、山西省長治市等地推動煤炭消費替代和轉型升級,高質量推進清潔能源、生態修復、循環經濟等重點項目;北京市密雲區、福建省三明市等地結合生態資源、林業資源探索設立碳匯專項基金,開發碳金融支持工具,實現氣候投融資工具的多元化。

  北京市密雲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獲批成為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以來,密雲區持續推進産融對接,建設並啟動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擬入庫項目155個,資金規模約249億元;基本建成氣候投融資資金體系,全區銀行機構綠色貸款餘額110余億元,各類綠色金融産品,如蜜蜂貸、森林保險、農業保險等在密雲區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浙江省麗水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試點地區整合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等資源,共建氣候投融資聯合創新實驗室,多方合力推進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建立政保合作工作機制,實施金融機構氣候投融資揭榜挂帥+晾曬比拼機制,激勵、倒逼金融機構開展創新。

  多方共建應對挑戰之路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氣候投融資處於蓬勃發展狀態,但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包括相關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尚不完善,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範,導致資金在配置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低效益;在績效評估、風險管理方面,如何對金融機構、企業和地方的應對氣候變化表現進行科學的評價等有待完善。

  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趙華林&&,要進一步完善氣候投融資發展的體制機制、重視氣候投融資績效評估工作、充分動員民間力量與外資力量,推動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研究機構、社會組織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氣候投融資的發展。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副主任馬愛民建議,應建立起中央與地方、地方相關部門之間協同聯動機制,財政政策、産業政策、金融政策等應協同一致,引導各類投資和社會資本精準配置;推動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建設,實現碳核算碳排放信息共享;完善相關基礎數據庫建設,提升基礎數據披露質量。

  “圍繞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新質生産力來開展氣候投融資工作,緊密結合地方能源資源稟賦、産業結構特點和産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探索氣候投融資實踐路徑,促進氣候投融資與相關領域工作的有機銜接,加大對高質量氣候友好型項目和相關企業的支持力度。”李高建議。

  在李高看來,還應強化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以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建設為抓手,構建高效的政、企、銀合作機制,挖掘和培育氣候友好型項目,不斷提高項目碳排放數據質量和信息披露水平,為項目融資提供徵信和擔保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對入庫項目提供高質量服務,推動氣候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的項目盡快落地。

  在辛樹人看來,金融機構應積極探索碳金融和轉型金融創新型業務,為低碳科技創新和企業氣候友好轉型提供高質量金融支持,推動數字技術與綠色技術融合互動,主動對接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探索金融機制、模式和産品創新,對入庫項目提供優質精準金融服務。

  專家還建議,推動建立氣候投融資的專業智庫和研究機構,鼓勵高校建立氣候投融資教學科研體系,加強氣候投融資人才知識儲備培養和持續創新能力。

【糾錯】 【責任編輯:黃海榮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6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