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受理破冰,新股發行回溫。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開始轉暖了嗎?
據同花順iFinD統計,在2024年的頭半個月裏,A股市場新迎5家上市公司,合計募集資金55.19億元;而2023年1月,全月新增上市公司為6家,共募集資金63.88億元。兩組數據互相對比,前者似乎出現了明顯改善,但監管部門階段性收緊IPO的態度仍未改變。
在時隔兩年後重啟的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明確&&,將會連同交易所繼續把好IPO入口關,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做好逆周期調節工作,更好地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這也意味着,2024年打新收益或將延續2023年的水平。不過,也有分析觀點認為,隨着北交所新股發行常態化,漲幅回暖,打新可期。
保持階段收緊政策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15日,A股市場共新迎來5家上市公司,募集資金55.19億元,相比2023年1月全月新增上市公司6家,共募資63.88億元的數據,出現了明顯回溫。
華安證券研究所也提到,2023年,上交所、深交所在當年7、8、10、11月份的受理項目數均為0,僅9月有少量IPO項目受理,但12月最後一週卻久違地出現了20家公司IPO獲得受理。
不過,2022年1月、2021年1月,A股分別新增30家、33家上市公司,募資金額分別為1089.67億元、246.38億元。對比之下,上述稍顯回升的數據似乎並未改變IPO階段性收緊的大環境。
數據顯示,2023年8月底以來,證監會加強逆周期調節,階段性收緊IPO,合理把握新股發行節奏。2023年全年,滬深市場核發IPO批文245家,啟動發行237家。其中,2023年9月到12月核發批文32家,啟動發行44家,月均核發批文和啟動發行數量出現了明顯下降。
“下一步,證監會和交易所將繼續把好IPO入口關,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做好逆周期調節工作,更好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在1月1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明確&&。
發行定價總體平穩
“目前,新股發行承銷機制運行總體平穩,市場化發行定價功能逐步發揮,新股超募和募不足現象並存,表明競爭博弈、優劣分化的發行生態正在形成。”證監會發行司司長嚴伯進&&。
據介紹,試點註冊制以來,證監會全面加強發行承銷各環節監管,通過制度安排、過程監管、監督檢查等手段,督促市場各方歸位盡責,抑制階段性出現的抱團壓價和大比例超募兩種不合理傾向,新股發行承銷機制運行總體平穩。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統計的數據顯示,2023年9月到12月,A股市場新股發行平均市盈率為38.41倍,較2023年1月到8月的44.57倍有所回落;2023年9月到12月,新股發行市盈率與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的比值均值為0.79,較2023年1月到8月的0.88明顯下降。
證監會指出,針對極端超募現象,證監會和交易所監測約束異常報價行為,督促發行人和承銷機構充分提示風險、審慎定價,嚴肅查處詢價定價環節的違規行為。從效果看,2023年9月到12月,新股發行平均市盈率有所回落,與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的比值明顯下降,未出現大比例超募。
北證打新收益可期
由於2023年新股發行節奏放緩,募資金額同比下降約四成,A股打新收益同比也有所下降。
國泰君安證券新股首席分析師王政之&&,按照單項目打滿,100%入圍的理想情況計算,A/B/C類賬戶2023年對應5億規模賬戶打新增厚收益率分別為2.19%、2.14%和1.61%。
不過,她也提到,2023年市場行情以小市值股票的主題輪動行情佔優,上市新股整體破發率及破發深度有限,新股上市表現較2022年同比提升,打新策略入圍優先。預計2024年主板及雙創板塊發行數量為160~280家,合計募資規模1500億元~4000億元,中性預測理想情況下A類賬戶全年打新增厚收益率約為2.21%。
1月9日,華安證券金融工程研究團隊發布的“打新情緒冷暖指數”也顯示,近期IPO市場的超募情況、EP(盈利收益率)相對行業溢價有所提升,網上申購獲配比例、盈利能力有所下降,預測下期打新收益有可能下降,投資者參與打新需保持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王政之認為,按照2023年發行節奏,預估北交所2024年全年將發行新股80~140家,考慮到實際資金佔用,實際參與網上數量以40~80家謹慎測算,中性預測全年網上打新收益率可達5.00%(考慮800萬申購上限規模以下賬戶),明顯高於主板及雙創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