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週,多只國有大行股連續多日上漲,其中農業銀行A股還創出歷史新高。
回顧2023年,銀行股普遍表現一般,但一些低估值的國有大行股全年走勢穩健,部分銀行股去年累計漲幅超過30%,遠遠跑贏大盤。
近期,一些券商發布的2024年投資策略報告中提出,作為能夠提供穩健分紅的高股息品種,銀行板塊較高的股息率已成為較強防禦屬性的投資選擇。不過,對於業績預期,這些機構也提及,銀行板塊未來大概率仍將“負重前行”。
3隻大行股去年漲幅超30%
上周,幾隻國有大行股連續上漲,直至上周五股價才小幅回落。值得一提的是,上周四和上周五,農業銀行A股股價盤中兩度觸及3.78元/股,創下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A股及港股總市值達1.28萬億元。
整體來看,2023年銀行指數跑贏滬深300指數10個百分點,在30個行業中位居第14位。分階段看,2023年一季度,銀行股因疫情防控政策優化獲得階段性上漲,隨後受息差新低等因素影響有所下跌;進入二季度,4月至5月初,銀行板塊受“中特估”概念催化,多只國有大行股觸及階段性高點,一些低估值股份行亦快速上漲;但板塊高景氣度並未持續,5月受宏觀數據等因素影響,銀行股再次震蕩下跌。到了2023年下半年,銀行板塊僅在7月短暫反彈,隨後便走上了“跌跌不休”的旅程。
在銀行板塊細分類別上,不同類型的銀行股走勢呈現顯著差異:大多數國有大行股相對穩步上漲,2023年漲幅在18%至37%之間;而此前一些被公募基金重倉,且業績表現良好的城商行或股份行,全年跌幅卻超20%。
證券時報記者據iFinD&&數據統計,2023年漲幅前十的銀行股上漲幅度約在13%至37%之間。具體來看,上漲幅度前五的銀行分別為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渝農商行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位列第六,其中前三家漲幅均超30%。另外,市凈率極低的華夏銀行和民生銀行均錄得15%以上漲幅。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銀行、中信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曾在2023年創下近年來高點。
A股上市銀行中,2023年跌幅較大的主要是部分城商行及股份行,跌幅超過30%及20%的銀行股不在少數。此前,有業內分析人士向記者&&,曾被公募基金重倉的銀行股表現反而不如非重倉股,而一些估值極低的非重倉股,迎來估值修復,出現了一定的上漲。
銀行板塊股息率近6%
2023年4月至5月上旬,銀行板塊曾經歷一波快速上漲行情。彼時,多位銀行業分析師對證券時報記者&&,這些國有大行和低估值股份行的快速上漲,一方面受到市場炒作的“中特估”(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概念催化;另一方面,在經濟恢復的不確定性下,高股息策略有望以其確定的股息收入和較高的安全邊際為投資者提供不錯的收益。
相對而言,銀行板塊的股息率在各板塊中居於前列。平安證券分析師袁喆奇在近日發布的研報中分析稱,銀行股作為能夠提供穩健分紅的高股息品種,在無風險利率持續下行的階段,其類固收配置價值值得關注。
“截至2023年12月末,銀行板塊股息率為5.97%,股息率較無風險利率相對溢價處於歷史高位,股息吸引力持續提升。目前板塊靜態PB(市凈率)僅0.52倍,對應隱含不良率超15%,安全邊際充分。”袁喆奇在上述研報中&&。
另據Wind&&最新測算,興業銀行、南京銀行和成都銀行近一年股息率分別為8.02%、7.09%和6.73%。六大國有銀行方面,股息率均在5.6%以上;其中,交通銀行和工商銀行股息率分別為6.31%和6.23%。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是,公募基金對銀行個股的配置變化。據國盛證券馬婷婷團隊近期發布的研報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主動型公募基金重倉銀行股的比例逐季提升,但仍處歷史低位。
馬婷婷團隊還認為,在具體個股中,公募基金持倉比例提升的主要是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低估值、高股息的“中特估”概念股,傳統機構重倉股如招商銀行、寧波銀行持倉比例均有所下滑。
高股息投資策略受關注
近日,多家券商研究所發布了銀行業2024年投資策略,在多家機構的研究報告中,均提到了2024年銀行業的整體盈利或將表現平穩或小幅下降。同時提及的還有一種投資策略,即關注具有高股息特點的防禦性標的。
昨日,中信建投證券馬鯤鵬團隊發布的研報稱,預計銀行業2024年息差降幅可能較2023年有所收窄,在經濟復蘇趨勢逐步向好的情況下,有望呈現“L形走勢”;資産質量方面,預計不良率、撥備覆蓋率等指標保持平穩,房地産、城投等重點領域風險情況好於市場悲觀預期。
中金公司分析師張帥帥團隊近日發布的研報預計,2024年信貸和社融增速較2023年或將有所放緩,資金空轉行為將得到控制,資金運用效率有望提升。另一方面,該團隊也預計,2024年銀行業息差下降15至20BP(基點),主要源自存量按揭利率下調、城投債務置換、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重定價、存款定期化以及貸款結構調整。
另一個對營收造成影響板塊來自於銀行業的凈手續費收入承壓。據中金公司上述研報,主要拖累來自大財富管理費率下行。“價跌”主要由於銀保渠道降費、基金費率改革、投資者風險偏好下行導致低費率産品比重提升、代銷競爭加劇等因素。
馬婷婷團隊認為,在宏觀經濟緩慢復蘇、資本市場存量博弈的大環境下,該團隊從2個角度入手:一是從規模、息差、利潤釋放能力3個維度,篩選業績相對穩定的標的;二是,存量博弈環境下,關注防禦性、高股息策略的相關標的,主要參考指標包括,低估值、機構持倉少,股息率高、分紅比例穩定,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充足,資産質量指標穩健等維度。(記者 謝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