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4月16日電 題:香港“帽子大王”的孟加拉國故事
新華社記者 陸敏
在距孟加拉國首都達卡45分鐘車程的一家工廠裏,有上萬名工人忙碌在生産線上。這家工廠一天可生産超過20萬頂帽子銷往世界各地。
工廠的創辦人是香港企業家顏寶鈴。十年前,她緊隨“一帶一路”倡議,決定赴沿線國家投資,飛達帽業控股有限公司成為率先進駐孟加拉國的香港企業。被同行譽為“帽子大王”的她,而今已是孟加拉國華僑華人聯合會的永遠名譽會長。
坐在香港總部五顏六色的“帽子墻”前,剛從達卡回來的顏寶鈴向記者分享了她的孟加拉國故事。
“我是港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設廠的先行者,也是見證者和受益者。”顏寶鈴説。
“只能我自己帶頭上”
回想十年前的情形,顏寶鈴至今都有些“後怕”。“再來一次,我未必敢選這條路。”
顏寶鈴建廠選址在孟加拉國一個貧困村莊,那裏到處是叢生的野竹林和大片荒地。夜晚,野狼野狗的嚎叫聲此起彼伏。雨季的村路難行,進出不得不靠牛車。
缺電缺水,基建落後,居民生活貧困,受教育程度低下。“一天停電二三十次,九成員工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顏寶鈴説,惡劣的環境讓團隊畏縮,“只能我自己帶頭上”。她脫下商務套裝,買來牛仔褲、運動鞋,拖着行李箱奔赴孟加拉國。
顏寶鈴不怕吃苦,在福建長大的她堅信“愛拼才會贏”。上世紀八十年代,她隨父母來港後抓住改革開放的重大機遇,做起了帽子進出口貿易,1992年她返回內地在深圳投資建廠。2000年,飛達帽業在香港上市,成為當時全球唯一上市的制帽企業。
2013年3月,顏寶鈴作為新當選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首次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全新的視野讓她對國家大政方針有了更多關注。當年秋天,“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她意識到,這是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走出去”發展的難得契機。經過充分調研,她發現孟加拉國是全球紡織業加工和出口大國,有技術經驗的年輕勞動力充足,於是決定將主要生産線遷往該國。
打井、修路、發電……整整兩年沒休過一天假,顏寶鈴率團隊硬是在荒郊野地裏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生産基地。
“他們就是我的鄉親”
今年5月,飛達帽業在當地的第四期廠房將全面投入使用,廠房總面積超過9萬平方米,當年的百人小廠已發展成現代化的萬人大廠。
“企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的紅利。”顏寶鈴説。孟加拉國2016年加入“一帶一路”倡議,是該倡議的重要參與國。至今,中國已在孟加拉國基建能源等領域投資建設了一系列重大項目。
4月6日,顏寶鈴(右)在飛達帽業的香港總部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李鋼 攝
“十年前,孟加拉國只有我國早年援建的友誼橋等基建,現在路、橋、電站紛紛建起來了。去年中國企業建造的帕德瑪大橋開通,單這一座橋就能讓該國五分之一的人口受益。”親歷變化的顏寶鈴説,“路通財通,廠裏每個月有逾百個集裝箱發往港口,車程從過去的17個小時縮短到4個半小時。”
飛達帽業所在的村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當初不到400人,發展成為擁有近4萬人口的繁榮市鎮。2017年,該村莊經孟加拉國有關方面批准,正式命名為“飛達鎮”。
“當年全村只有一家小豆腐店,稀罕得不得了。現在蘭州拉麵、灌湯包子、沙縣小吃……各式各樣的中國風味都能在鎮裏找到,熱鬧極了。”顏寶鈴説。
因為環境好、待遇高,飛達帽業已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企業,很多人來此尋找工作機會。
十年來,公司定期給員工派發裝有米麵糖油等生活品的“福袋”。顏寶鈴還設立了扶貧基金,捐建集市和孤兒院。每逢節日,她會穿上當地的傳統民族服裝,與大家一同慶祝。
村民到廠裏上班,掙錢了,生活條件好了。有時候顏寶鈴在鎮裏行走,會有村民上前請她喝杯奶茶。顏寶鈴也非常感動,“在我心裏,孟加拉國也是我的故鄉,他們就是我的鄉親”。
“供應鏈的根要留在中國”
如今,飛達帽業的香港總部面向國際市場接訂單,深圳作為原材料採購和研發基地,孟加拉國工廠加工生産。在顏寶鈴看來,這是一種新型的“前店後廠”模式。顏寶鈴説,當然,對於製造企業來説,“供應鏈的根要始終留在中國”。為此,她堅持將供應鏈總部留在深圳。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國情不同、文化迥異,從零起步的顏寶鈴知道有多難。如今在海外站穩腳跟的顏寶鈴想幫助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2017年,她牽頭成立了孟加拉國華僑華人聯合會,凝聚華僑華商力量,牽線搭橋,資源共享。
她在機場廣告牌上登出聯合會的&&電話。果然,接到了許多來電諮詢。沒錢請專業人士,理事們包括顏寶鈴就輪流值班,親自接電話解答。每個月他們還會請政府部門給企業開講座,講解相關政策法規。“能為中國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這很有意義。”顏寶鈴説。
顏寶鈴的孟加拉國故事仍在繼續。生産基地還要擴建,“飛達二鎮”也在規劃中。今年下半年,她將應邀到香港的大學講課,分享創業體會。她特地準備了二三十個名額,讓香港學生到孟加拉國的工廠實習。“‘一帶一路’為創業提供了更大空間,香港青年應當做有心人,抓住新機遇。”她説。
視頻記者:林寧 萬後德 許淑敏 梁嘉駿 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