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5/ 18 17:36:08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山東德州:“書記抓糧”保糧食生産

字體:

  新華社濟南5月18日電 題:山東德州:“書記抓糧”保糧食生産

  新華社記者王念、張志龍、賈雲鵬

  在山東德州,禹城市倫鎮是重要的小麥産區。因為後營村的一片小麥,種糧大戶劉興平與鎮黨委書記宋義民經常在田間地頭碰面,幾個月下來,成了“老朋友”。

  穀雨過後,麥苗越長越快,立夏時已冒出嫩嫩的麥穗,微風裏泛着新綠,一派勃勃生機。宋義民俯下身子察看麥苗長勢,與劉興平交流土壤墑情和病蟲害防治情況,討論如何加強麥田後期管理。劉興平説,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初步估算,這茬小麥每畝收1300斤是有保證的。

  禹城市倫鎮黨委書記宋義民(右)在麥田裏與種糧大戶劉興平討論苗情。新華社記者王念 攝 

  按照糧食生産黨政同責的要求,作為鎮黨委書記,宋義民緊盯着全鎮小麥生産。但是,後營村的這片麥田與眾不同。當地建立起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糧”機制,強化幹部糧食生産責任,各級黨委書記都有自己負責的麥田。宋義民就負責後營村的500畝小麥,劉興平的地塊正在其中。“光在麥地裏見面,我們就見了10多次了。”劉興平的笑聲帶着莊稼人特有的爽朗。

  三天兩頭往地頭跑,幾個月時間跑了10多次,究竟因為什麼?提到這個問題,宋義民和劉興平都説感到“後怕”。

  因去年遭遇嚴重秋汛,當地小麥播種時間比往年晚了半個月,開春一看,苗情參差不齊,如果不是後來及時採取措施促弱轉壯,産量肯定受影響。今年3月初,宋義民察看苗情時,發現麥田需要澆返青水,就立即協調引黃灌區管理部門提前放水。宋義民説:“有了這個責任田,更有利於第一時間在田間地頭髮現問題。”

  宋義民告訴記者,冬小麥播種期延遲造成弱苗比例偏高,這個實際情況在倫鎮普遍存在,鎮黨委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引導村民提前啟動春管,邀請農技專家通過集中培訓、田間課堂等不同方式,指導農戶開展促弱轉壯,效果非常好。

  按照市裏的統一部署,當地還為每塊麥田配備了農技專家,通過“一個行政團隊+一個專家團隊”的服務對接機制,推動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協作,實現科技穩糧。

  自走式指針噴灌機正在當地一塊麥田裏進行澆水作業。新華社記者王念 攝

  “我負責的這塊地涉及50多戶,比較分散。下一步要提升規模種植水平,實現深耕、播種、配方施肥、病蟲草害防治等統一管理,進一步提高産量。”宋義民説,“整個生長周期都必須緊盯着,直到打下糧食來,還不知道要往地裏跑多少趟呢。”

  劉興平對今年的小麥豐收信心滿滿。“地裏出了問題,不再只靠自己管了,書記來&&管,農技人員也來管,沒了後顧之憂,現在一心想著的就是怎麼種好地、多産糧。”

  作為全國第一個“畝産過噸糧、總産過百億”的地級市,德州是重要的“糧倉”。“讓各級書記帶頭幹、具體抓,就是要形成糧食生産黨政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德州市委書記田衛東説。

【糾錯】 【責任編輯:成嵐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9951112866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