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美公共科學協會和雷傑納隆獎宣布2018年最終進入雷傑納隆科學天才獎決賽的40名入圍者名單,根據獲獎名單公布的姓氏,其中包括至少12名華裔應屆高中畢業生。
雷傑納隆科學天才獎,是美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應屆高中畢業生科學競賽。在2017年晉級決賽的40名選手中,也有11人為華裔。

據統計,以往奪得冠軍的選手中,有95%會從事科學研究工作,70%的人會獲得博士學位。目前,至少有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其學生時代曾經獲得過這一獎項,故雷傑納隆科學天才獎也有小諾貝爾獎之稱。
南加聖地亞哥峽谷峰學院12年級華裔學生陳心洋入圍決賽40人名單,她獲選決賽的科學論文有關“包裹細胞膜的納米裝置用於抗藥性細菌的抗毒力治療方法”。
抗生素耐藥性細菌影響數百萬美國人,出現了更多的超級細菌,問題越來越嚴重。陳心洋開發的納米裝置具有高效的毒素吸收能力,可以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消除多株抗生素耐藥菌。
從華裔少年陳舒揚就其研究項目“流感藥物的篩選”與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進行交談,獲奧巴馬大加讚賞;到被喻為美國文壇小巨人的華裔神童鄒奇奇,10歲時出版20萬字文集《飛舞的手指》。越來越多華裔少年在各領域的嶄露頭角,華裔教育給人們帶來的震撼越來越強。
華裔為何多學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華裔天才取得卓越的成績,與他們的天賦有關,也更缺少不了勤學、上進的優良品質。研究人員説,亞裔學生因其所生活的文化氛圍,往往被灌輸了勤奮比天賦更重要的觀念。
同時,華人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有着獨到的一面。這不僅體現在對子女教育方面不吝金錢,也表現在用於督導子女學習的時間最多。華人父母不但重視學習熱情,更在意督促子女學習當下社會所需求的知識和學科,也即重視社會應用價值較高的功利性學習。
英媒稱,近年來,中國教育其實越來越被盛讚為“優於”西方教育方式。在許多西方中産階層父母心中,嚴格的中國教育已經成了神話,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將逐漸缺乏競爭力。
總之,華裔學霸的出現離不開自身孜孜不倦的努力,也和他們成長的家庭背景,以及華人社會歷來重視教育的傳統觀念不可分割。
(新華網:郝斐然 文字參考自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新聞網、中國僑網)
-
學生家長訴教育不公!韓暫緩幼兒園英語課禁令
一些學齡前兒童父母強烈反對這一禁令,認為禁令針對公立幼兒園,而私立幼兒園不受限制,會導致教育不公平。2018-01-19 06:45
-
讓上課變得有趣 日本學校教育愛上智能APP
比較受歡迎的應用程序(APP)軟體多涉及一些教師們覺得自己教起來比較費勁的學科,如英語,尤其是口語。2018-01-14 07:08
-
高等教育普及增加德國青年競爭壓力
德國年輕一代可能面臨更多競爭壓力,因為德國現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就業壓力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很多時候還要面對來自國際上的競爭。2018-01-10 11:14
-
南非總統宣布將對近90%家庭的學生實行高等教育免費
(記者 宋方燦)繼推行免費醫療和推出免費住房後,南非總統祖馬16日宣布,將對佔家庭總數90%的貧困家庭和工人家庭的學生實行高等教育免費制度。祖馬&&,“那些在新的定義下被歸類為貧困或工人家庭的學生,將獲得政府資助和支持,而非僅僅是貸款。2017-12-17 0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