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刻板認知 期待破繭成蝶
2017-08-28 08:36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圖為2015年6月,“90”後華裔女孩李林笛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進行國會議員競選宣傳活動。  資料圖片

  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青年們中,有的小時候隨父母遠赴重洋,更多的是祖輩就已在海外落地生根。他們的生活早已當地化,但卻始終承受著一些共同的刻板印象——“虎媽”、沉悶、不愛交際……而作為“當事人”的華裔青年正在不斷 “轉型”,努力尋求突破,積極改變人們對華裔的思維定式。

  從嚴肅呆板到活潑醒目

  據《星島日報》歐洲版報道,今年9月,約50萬學生將在英國開始大學生活,其中,只有不足7000人能夠就讀康橋或牛津,被錄取的幸運兒裏,華裔學生的數量高過白人。華人學子一直以成績優異而名揚海外。但在“努力、認真、勤奮”的評價背後,嚴肅、呆板、不愛社交均是外國人給予他們的典型標簽。當華裔青年們步入社會,“悶聲發大財”同樣也是當地人對他們常用的描述。華人只顧埋頭做生意、不關心政治、不善于發聲的形象似乎已經深深地鐫刻在外國民眾的腦海裏。

  如今,這種現象正在發生改變。世界各地的華裔青年正不斷“覺醒”,他們勇敢地突破自我,努力打破當地主流社會對自身的刻板印象。

  “在我們學校,華裔學生因為不存在語言交流障礙,同時又具備刻苦認真的品質,學習上大家很難競爭得過他們。”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中國留學生陸青梧説,“同時,華裔學生們都很擅長社交,既能和當地人玩得很好,也能和我們打成一片,他們中不少人擔任各種協會或社團的主席,幾乎是學校裏最厲害的存在。”

  而相對于早期照片中厚厚的劉海兒加上厚厚的眼鏡片,時下華裔年輕人也逐漸以更加陽光積極的形象示人。在歐美各大社交網絡和視頻門戶網站上,越來越多的華裔年輕人敢于秀出真我。更有華人青年致力于推廣自己族裔的優秀人才,改變人們對于華人的思維定式。據當地媒體報道,22歲的華裔青年羅冠庭和他的朋友們推出一個“另類亞裔”網站,意在為有才華有夢想的華裔青年打造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為敢于堅持理想的華人打氣。

  以“多元”面對傲慢與偏見

  “學生時代學習成績好,做生意時拼命賺錢,這是外國人眼中華人傳統的形象,實際上也是長期以來華人的習慣。在西方人眼中,華人常和‘保守’、‘不會生活’畫上等號,甚至在早期,華人的形象十分醜陋。”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陳奕平接受本報採訪時説,“後來隨著華人在各個領域都取得成功,外國人對當地華人的印象才開始發生改變。當下,華人職業、人生規劃開始漸漸多元,除了科教、經管領域、還有不少華人成為工程師、醫生,包括在律師行業中,華人的數量也漸漸開始增多。”

  對于華人被“貼標簽”這一現象,美國華商總會顧問蔡文耀也坦言,不僅僅是華人,所有新移民族裔都會遇上這樣的情況。因為新移民“落地”後首要的目標是尋找生存空間。在異國他鄉通過學習、做生意出人頭地是以往華人公認的捷徑。

  “誠然,埋頭苦幹的華人不斷改變自身的境遇,但也使得他們無法從更宏觀的角度參與社會。當資源有限,社會中不同族裔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問題就容易凸顯。”蔡文耀説。

  從1976年到2008年,美國大學中亞裔學生數量增長了6倍。不少美國人認為是華人學生搶走了自己的入學名額。同時,華人也因被認為在工作領域能夠“不經審視”地走向成功而收到不少羨慕、嫉妒甚至譏諷的目光。

  過去,當家門外的社會與自己家中全然不同,有不少華裔青年害怕被歧視,故而將自己與一切中華印記相割裂。但現在,更多華裔年輕一代認識到中華文化不是負累,他們堅持學中文、説漢語,同時積極適應當地文化、擁抱多元社會。

  “作為一個移民二代,我曾經感覺自己站在一面文化墻上,左手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右手是西方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理念,我不知自己何去何從。”巴西華人青年聯合會創會會長葉王永説,“但事實上,如果拋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將得不到任何尊重。只有以一顆包容的心,秉持該秉持的,接受該接受的,才能達成與自己的和解,也才能真正走進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不爭急流但願滔滔不絕

  “現在華人第二代、第三代年輕人們都很有想法。他們在海外長大,從小就培養了自主意識。很多孩子不願子承父業,而是更願意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想到社會上進行歷練。”巴西華人協會常務副會長、聖保羅華星藝術團團長李青霞説。

  但同時,李青霞指出,相對于在巴西佔據龐大體量的日本青年,中國新移民的後代在行動力和決策方面還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各種比賽、競選活動中,華人青年的支援率體現出他們的社會基礎還相對比較薄弱。包括我藝術團中的學生,他們很出色,可通常只是獨善其身。”

  相比中國留學生的“抱團”,華裔學子則顯得更加獨立。蔡文耀認為,華裔年輕人在注重“私德”的同時也應彰顯“公德”。做到靜水流深不容易,但最基礎的是不要讓自己的優秀具有攻擊性。

  “我的父母告訴我,在西方,一個人不屬于一個族裔,那麼他什麼也不是。從小,我就知道我既應該懂得中國傳統文化,也要積極接受當地的主流文化。我努力使自己不做無根浮萍,而要做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梁,努力消除存在于其間的偏見,讓主流社會對華人有更多的關注和更深的理解。”在加拿大多倫多學習生活的華裔青年溫孝瑜接受本報採訪時説道。

  “年輕人是我們的重點培養對象,他們就是未來。”葉王永説,“當前,各地的僑團均出現人員青黃不接的情況,我們希望華人青少年能夠循序漸進、源源不斷地走進主流社會,在對國家、社會的作出貢獻的過程中學會為自己發聲,通過華人的階梯為華人爭光。”

+1
【糾錯】 責任編輯: 吳寒冰 李夏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039412969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