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導演鄭偉:播種夢想,收獲希望
2017-08-23 10:21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旅美導演鄭偉發起的種子計劃,正在世界范圍內華裔青少年中生根發芽,成為發掘培育新一代華裔電影人才和孵化優秀作品的傳承之橋。

  中美差異

  曾在2015年在第12屆聖地亞哥國際兒童電影節”上憑借公益電影《古路》榮獲“最佳導演獎”的鄭偉導演,從2014年來美之初,就一直居住在擁有好萊塢的洛杉磯地區。

  擁有國內豐富導演經驗的他,在中美兩國電影工作的實踐中,感受到了文化的不同——在中國,導演是一個多面手的角色,很多細節都要親歷親為。這對了解整個電影拍攝的流程和不同的分工很有幫助。而在美國,拍攝團隊的分工十分精細,導演更多的任務,在于把自己的拍攝理念溝通給團隊中的重要成員,再由他們具體執行屬于每一個分項的專業任務。

  比如用來設計拍攝手法的分鏡頭卡,就是由導演在拍攝之前,將自己的想法溝通給攝像,然後由攝像制作並實施。這在中國,很大一部分其實是由導演來完成的。另一件事鄭偉導演也有很深刻的印象,即使是群眾演員,美國團隊也會進行演員的專業面試,然後再決定是否錄取。而在中國,這其實是一件很隨意的事。

  另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是語言的障礙。鄭偉坦言,雖然有翻譯幫助,但在導戲的時候,由于文化和理解的偏差,演員在對導演意圖的揣摩上,也會不夠到位。為了讓演員更好的傳遞導演的想法,在苦思冥想之後,鄭偉決定,將需要的動作,表情甚至身體移動的位置,在拍攝前親自表演給演員,以求達到最佳效果。這樣雖然辛苦,但是大大提高了溝通的效率。

  種子計劃

  正是這樣的差異,讓鄭偉看到了一些華裔優秀青年電影人,如導演編劇等,在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局限。他們雖然很有才華,也想在影壇有所動作,大多數卻因為無法適應中國團隊的工作模式,或工作強度,而不能融入中國的拍攝環境。

  這些青年不僅在原生家庭裏接觸到了很傳統的中國文化,還在成長中接觸了很純正的西方文化。兩種優秀文化的結合與碰撞,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超越中西方的融合思維。而這些思維可以通過獨特的視角,將故事在電影中完美地詮釋與傳遞出來。對于中國影壇來説,無法看到和培養這些優秀的人才和作品,也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

  出于惜才傳承的想法,鄭偉在美國注冊成立了鈦合影業(美國)制片公司,並從2017開始,與美國學生獨立電影國際基金會合作,開展種子計劃,通過強大的專業團隊,在華裔學生和電影專業人才中,選拔和扶持有才華和熱情的新人與作品,並參與後期制作和市場化。華裔年輕人有的是很好的想法和專業的知識,但是缺乏經驗和行業的積累,鄭偉的種子計劃,恰恰彌補這個空缺,成為傳承的一座橋梁。

  由于是跨文化的團體,鄭偉的團隊在選拔劇本時,更加注重劇本中跨越語言局限的感染力和出彩環節。這樣的作品,在未來的演繹和傳播上,也將會更加靈活和包容。預計到今年底,種子計劃會挖掘超過50部優秀華裔劇本作品。在未來的日子裏,通過這個計劃選拔培育新晉華裔青年影人,也會將這些作品一一呈現給廣大觀眾。

  這個計劃的首部短片作品《碑》,2017年8月在美國舊金山開拍。故事以一個小女孩被戰爭撕裂的親情,和一群老兵在戰爭中結下的兄弟情為主線,通過每年同一天在一艘退役軍艦上的巧遇,側面揭露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年輕華裔影人對和平的期盼。劇本主創和導演由兩個不到16歲的華裔青年擔任,預計今年11月可以剪輯完成。後續期望看到這部作品在各大影展上的風採。

+1
【糾錯】 責任編輯: 何險峰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5481129687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