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常春藤名校的同齡人
2017-07-04 10:21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據美國《世界日報》近日報道,美國常春藤名校的錄取競爭日益激烈。美國聯邦政府統計數字顯示,從2004年至今,這些藤校的錄取名額平均增長了5%,申請人數卻增長了88%。能進入藤校者,可謂精英中的精英。

  這讓我想到了3年前,我曾與一群來自藤校的學生領袖有過交流。

  2013年夏,全國青聯邀請美國常春藤聯盟的大學生代表訪華,我作為中方志願者,全程陪同這20余位藤校才俊。

  當我們從首都機場接到這群“天之驕子”,他們的表現就和我預料的一樣,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美國式”做派。無論是在前往市區的大巴車內,還是在任何建築物內,他們大聲聊天的聲音幾乎可以將樓頂掀翻;經過了一天的緊張交流活動,他們依然有能量晚上繼續出去玩。

  到北京的第一天他們就問我:“北京哪可以找到酒吧?”一些代表&&,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這輩子還沒去過酒吧,所以“現在非常興奮,想去看看酒吧到底是什麼樣子”。

  這實在讓我吃驚,印象中美國文化總是和酒與酒吧相&&的。《宿醉》《杯酒人生》等美國電影在向我們展示這個國家與酒的深刻關聯。看到我一臉疑惑,他們向我解釋説:“這是法律規定的。”他們説,美國有明確的聯邦法律,各州的年輕人,進入酒吧的最低年齡是21歲,而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達不到這個年齡,所以沒有去過。他們早就得知在中國年滿18歲就可以進酒吧,所以躍躍欲試,想去一探究竟。

  在隨後幾天的相處當中,我發現了中美大學生的更多差異。

  在和哥倫比亞大學會學生會主席的交流中,我得知他主修的專業是政治學和電腦信息技術。當然,在大學中修雙學位在中國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政治學的學生通常會學習語言學、哲學、法學或經濟學等相關聯的領域作為自己的第二專業。令我驚奇的是,這位同齡的美國大學生居然選擇如此不同的兩個專業。“我故意讓自己的兩個專業差別大一些,這樣可以讓我接觸到不同的知識。”他這樣解釋自己的選擇。

  中國人注重&&,選擇兩個相關聯專業的目的是促進更加深入的學習;美國人注重分類,選擇兩個完全不相關的專業是為了擴展學習的範圍。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並不存在誰對誰錯、誰高誰低,但這種差異確實存在,我們對這種差異的認識還遠遠不夠。理解這種差異讓我們懂得了“他們是誰”和“我們是誰”。

  幾天的相處讓我體會到,互聯網時代讓他們對中國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這種認識還很膚淺。比如,他們了解中國很多的文化符號,卻不理解這種文化符號背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長城還是故宮,出生在網絡時代的美國青年都十分熟悉。很多美國學生在參觀故宮時和我提到,故宮的佈置十分像張藝謀拍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場景,有些學生還能輕聲哼出片尾曲《菊花&》的曲調。但對故宮體現出的中國古代社會的倫理、制度意義,他們就知之甚少了。

  他們知道中餐、京劇、雜技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但這些文化符號到底代表着什麼?背後體現出中國與美國哪些不同的文化價值觀?這是他們從未思考過的。

  如果美國最優秀的一群大學生對中國的理解也不過如此,那麼可想而知,我們的“文化走出去”任重道遠。雖然互聯網大大降低了不同國家人們交流的成本,但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那些簡單的臉譜化的“異國形象”,是最容易被接受和傳播的。(作者於凡為外交學院外交學系研究生)

+1
【糾錯】 責任編輯: 何險峰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5481129646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