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興學成特色 僑胞心繫家鄉教育
2017-06-02 09:3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桂林僑資企業聯合會會長陳隆魁來到廣西陽朔縣福利鎮鎖石村教學點、荔浦縣雙江鎮官相小學慰問學生,為他們送上節日禮物與祝福。2005年,陳隆魁與美國舊金山灣區中國統一促進會24名會員捐資援建了該小學。此後,陳隆魁每年都到學校看望慰問孩子們。與陳隆魁一樣,許多僑胞都十分關心家鄉教育,教育領域成為僑胞資助家鄉的重點。

  心繫教育 到處興學

  華僑興學是海南文昌一大特色。早在1884年,文昌海外華僑便出資興建了羅峰書院。如今,接受過海外華僑華人資助的學校在文昌已遍地開花,幾乎每個鄉鎮都有海外華僑華人捐建的中小學校。

  文昌華僑中學由旅居東南亞的僑胞集資創辦。為感念僑胞,華僑中學的多數樓宇以捐資華僑名字命名。有建築風格樸素的張學修教學樓、陳明謙教學樓、符傳軍教學樓等,多為四四方方的4層樓;有坐落在學校大門旁側的趙玉山圖書館,樓體狀似一本翻開的書,又像是雄鷹展開的雙翼;還有充滿現代化特色的陳文民科學館,設有電腦室、物理化學實驗室、語音室多媒體功能廳等。

  為表達對華僑的感激之情,在華僑中學的官方網站上,挂着許多張《海外鄉親捐資辦學芳名錄》,學校還特地編寫了校本教材《僑賢澤桑梓》,記載了海外僑胞心繫家鄉教育的深情厚誼。

  為幫助中國貧困地區興建學校,多位居住在美國的古稀僑胞,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區成立了欣欣教育基金會。在過去的十幾年裏,欣欣教育基金會已投入了近千萬美元的善款以及大量人力物力資源,持續助力家鄉教育。

  美國欣欣教育基金會理事高玉祥夫婦對國內農村小學的發展十分關注,他們在參觀學校時會問很細的問題,如“學生們用的是什麼廁所?”

  欣欣基金會成立之初,主要着力於學校的建設,完成了25個省市的333所欣欣學校和閱覽室的建造或修復。目前,欣欣基金會不只滿足於學校的建造,而開始確保教育的質量,購買必要的教學設備,分發獎學金,提供乙肝疫苗,培訓英語教師,捐贈圖書等,展開“後續方案”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水平。除此之外,還展開新的教育方案,計劃開展英語和計算機教師培訓、電子教學、大學生實踐等。

  華僑華人助學基金會成功的關鍵是在國內存在相應組織,並與當地教育機構和企業展開闔作。目前,中國民政部已經正式批准欣欣基金會在北京設立辦事處,這使欣欣基金會一直以來能夠成功幫助中國偏遠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

  心繫山鄉 樂盡綿力

  “十幾年前,我有一群在舊金山灣區中國統一促進會的朋友,當時我們都非常關心祖國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美國華商總會顧問蔡文耀説。了解到當時國內一些偏遠和貧困地區,許多孩子為了生活,每天都要幫家庭幹活,會錯過唸書的機會。因此,蔡文耀與朋友籌資興建了十余所小學,分佈在全國多個省份。

  莫斯科孔子文化促進會會長姜彥彬談起捐資助學的契機時&&:“有一年回家探親,了解到村裏當年有五個孩子上了大學,但家裏很難負擔得起學費,日子過得十分緊巴。我是村裏的第一個大學生,深知村裏人培養大學生的艱難,於是便決定資助這些孩子,每年給他們5000元用作學費。”每一屆受資助的學生畢業後,姜彥彬還會像哥哥一樣,為他們出主意找工作。在姜彥彬的家鄉——河南省太康縣的鄉村,姜彥彬對大學生們的資助被傳為佳話。

  此後,姜彥彬越來越多地捐資教育領域,與莫斯科孔子文化促進會一起,在中國需要的地方建學校、圖書館,出資帶山裏的孩子去北京參觀人民大會堂、清華大學、中國國家大劇院等,讓大山深處的學生走進大都市,開闊視野,樹立理想。姜彥彬説:“做這些資助活動,我們一直沒有刻意宣傳,只是源於一種心情,那就是自己的經濟條件變好了,我們願意在教育落後的地方盡微薄之力,讓孩子們安心學習。”

  心繫祖國 期待未來

  “中國要強大,不單是建路、建房子,更需要民眾的進步。1979年,我回國探親,親人們知道我喜歡看報,特地去公社找報紙給我。結果一找就是大半天,拿給我的還是兩個月前的新聞。我這才了解到國內許多人沒有機會接觸教育與新消息的狀況,當時特別感慨。”蔡文耀意識到,要創造中國的未來,還需要從中國的教育入手,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教育行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教育學院的教師鄺紅軍&&:“教育的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影響深遠’,這是功在當代,名在千秋的事業。其他行業很難有這樣高的地位與影響,因此僑胞十分喜歡捐助教育行業。另外,教育行業帶有公益性質。無論是行為習慣、教養方面,還是知識、能力方面,學生成長得越好,對社會的貢獻越大。”因此,捐資助學表面上是教育行業的貢獻,實際上在更深層次上是對社會的貢獻。

  有關僑胞關心家鄉教育事業的積極影響,鄺紅軍&&:“首先最直接的影響是改善了辦學條件。除此之外,僑胞心繫家鄉教育事業還將促進異域信息感情的交流,進而促進經濟商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比如廣東的汕頭、江門等地區,海外華僑華人回來探親,捐資助學,不光會在教育層面有交流,也會在經濟等各方面産生影響,打破封閉狀態,如創建華文教育企業等。”

+1
【糾錯】 責任編輯: 何險峰
新聞 評論
0100200308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237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