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麵”又叫抻面、摔面、甩面、扯麵,為山西四大麵食之一,是長治地區麵食中的一絕,品種多達幾十種。其特點是條長、細勻,若澆上煎肉片鹵子,香而不膩,柔韌爽口,有濃厚的鄉土風味。1979年12月,襄垣縣夏店飯店廚師範錦華出席全國供銷社系統飲食技術比武大會,一把拉出1.8米長的龍鬚麵65536根,榮獲評委會優秀獎,名揚三晉。
拉麵在唐時稱“長命面”。據《椅覺察雜記》載:“唐人生日多俱‘湯餅’(麵條),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史載唐明皇李隆基兼任潞州別駕時就喜歡吃“長命面”。他登上龍位,當了皇帝後再次來潞視察民情,州衙為李隆基祝壽設置的“千秋宴”上,專為他安排了襄垣長命面(湯餅)和他喜歡吃的潞城“甩餅”。“長命面”也就是長治市現在的“長壽面”,根長條細,柔軟利口。蘇東坡在陜西鳳翔任判官時,特別愛吃拉麵,曾寫下了“剩欲去為湯餅客”的詩句。
拉麵在長治地區農村多稱“扯麵”,簡稱“圪扯”。其“扯”字的來歷,明代宋詡在《宋氏養生部》中便記有“搪條”。“揞”字就是“扯”字的異體。書中講道:“用少鹽入水和面,揉勻,夏月以油單紙微覆一時,冬月覆一宿余,切如巨擎,折以兩手揞長,纏絡於食指、中指、無名指之間皆為細條。先入沸湯,隨揞隨煮。視其熟而浮者,先取之。這種“揞面”和現在長治市飯館出售的圓條“扯麵”、農戶家吃的扁條“圪扯”一樣。又據清末陜西人薛寶辰所著《素食説略》記載,當時在山西、陜西一帶流行一種“楨條面”,以水和面,入鹽、鹼、清油揉勻,覆以濕布,候其觸和,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楨條面”。其薄如韭菜,其細似掛麵,可以製成扁條面、三楞面、空心面、釀餡面,扯成的麵條可蒸、可煮、可烙、可炸,其做法和長治市的“燴面”、“油浸面”相同。拉麵是一種特殊技能,沒有一定功夫還真拉不成所需要的條形。長治拉麵普及各縣的飯館,甚至各家各戶。

抿訖鬥也叫“擦蝌蚪““擦面”,是武鄉一帶的主要面飯品種,民間的一種特色麵食,清柔利口。不但可用豆面製作,還可用高粱面、細玉米麵(須摻合適量的白麵、豆面或澱粉面),吃時可澆配各種葷素澆頭或打滷。另外,配以調料做湯麵也頗有風味。比較有特色的是辣醬抿訖鬥、酸菜抿訖鬥。最適合人多時食用。武鄉招待所常用抿訖鬥招待異地的賓客和上級領導人。做這種麵食要做到:①具備擦面的工具——“擦床”,他比擦菜的擦子孔略寬些,形如月牙,多如魚鱗,而且必須是銅制的,不易生銹,便於洗涮,大擦床架長1米有餘,小的也有50厘米左右。②麵糰和好不必揉搓和搟壓,拌成疙瘩形狀即可直接擦入開水鍋內。③原料可用白麵或白麵中摻入玉茭面、高粱面或豆面、小粉、榆皮面。④擦面時動作要敏捷,每擦完一塊疙瘩面塊,再加擦另一塊時要蘸點清水,否則,擦床眼見熱氣會黏面。⑤和面的水溫要適度,麵糰要隨和,麵糰軟了不能擦,麵糰硬了擦下不成形,所以拌面時待面大部分成濕粉,還得略帶乾粉。
這種麵食何時創制,據《中華飲食文庫·中國面點史》記載:“蝌蚪”形食品在宋代《歲時廣記》、《東京夢華錄》中已有描述。清代《鄉言解頤》卷四中有“蝌蚪子”:“麥、菽二屑各半,和面,用木床擦入沸湯中,熟而撈出,拌鹵食之……蝌蚪子者,象形也。此山後人食法,又日:格豆子,則音之偽也。”這條資料雖説講的是山西名食“蝌蚪子”,用料與宋代不同,但其制法應是相同的。由此可説我們山西擦蝌蚪始創於宋代,興盛於清朝。

“腥湯素餃”是襄垣縣民間傳統風味小吃,湯犖餡素,別有特色。2001年被長治市名吃研究會定為《上黨名吃》稱號。2003年潞州香名吃城的代表作“腥湯素餃”參加中國·太原國際麵食節比賽活動,榮獲國際“金獎”。

地蕨皮炒雞蛋,長治本地特色小吃。是一道有地蕨皮、雞蛋、蔥等做成的美食。地皮菜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礦物質,其中所含的一種成分可以抑制人大腦中的乙酰膽鹼酯酶的活性,從而能對老年癡呆症産生療效。可以降脂明目、清熱降火,具有補虛益氣、滋養肝腎的作用。

酥火燒是山西長治的一道地方小吃,這種火燒主要是以雞蛋和麵粉為原料,用熟驢油和面,再經過炭烤而成。烤出來的火燒如柿餅大小,色黃、質酥、外形美觀,吃着美滋滋的。

炒不爛又名窟壘,“不爛”其實是一種製作方式,山西方言中,不爛用了反切的方式表達,取反切上字聲母,反切下字的韻和調,所以“不爛”其實是“拌”的意思,食物製作過程中先要將擦成絲的土豆與麵粉拌勻再蒸熟,故而得名。

黃蒸是用發酵的玉米麵和黍米麵揉和在一起,包上紅豆、大棗、紅糖拌成的甜餡蒸制而成的黃窩窩頭。色澤金黃,甘甜利口,入口綿軟。

武鄉炒指是一種麵食製品,因其外形像人的手指而得名。炒指是長治地區的特産,襄垣、平順都有,最著名的要數武鄉。炒指久放不壞,因為失水乾燥的緣故,這點有點像新疆的烤馕。可以當零嘴,也可以當乾糧,據説炒指發明於古代戰爭中,八路軍當年也享用過。

沁縣的土特風味小吃幹饃,是用溫水和面,在案板上反復揉團,用轱轆錘將面搟成碗狀,中間着香油調料捏成面餅,放在圍有大鐵圈的焦炭火上烘烤而成。冷熱都可以吃,存放三至五個月脆香味不變。

武鄉棗糕主要用料是黃米和大紅棗。“味甘,性微寒”,有“治筋骨攣急,殺瘡界毒熱”的功能。

壺關羊湯是山西壺關的地方傳統名吃,湯鮮味濃,餃香肉嫩,發汗驅寒,營養豐富。喝壺關羊湯要講究時令,約是從當年中秋到次年清明之間七個多月時間。長治人喜歡喝羊湯,而羊湯又以壺關縣的最為有名。壺關羊湯的做法是把煮熟的羊下水切成絲,澆上羊骨頭老湯,並配上鹽、醋、味精、香菜、辣椒等佐料,鮮香味美具有暖中補虛之功效。

“甩餅”是上黨地區獨有的一種民間小吃,因起源於潞城,故又稱“潞城甩餅”。在潞城一帶民間多用驢油制餅,吃甩餅時再卷上臘驢肉,油汪汪,香噴噴,不軟不硬,回味無窮。

莜面的原糧叫“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沁源縣首屈一指的粗糧品牌。“栲栳栳”是其代表。該制法關鍵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火候。這種民間麵食傳遍了山西、陜西、內蒙、河北等地,成為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

酥絲餅是襄垣縣的一種名小吃,色澤金黃,酥脆幹香,食後余香,魅力無窮。它是取發酵面肥摻入幹麵粉,加鹼液揉勻扎透,製成橢圓形餅子胚,放在鏊上用炭火烙烤而成的燒餅。

蔭城豬湯是上黨地區久負盛名的小吃,早在明末清初就流行於世,至今名聲愈大,豬湯是賣湯人親自煮制豬頭、下水、腳料,再用豬骨熬製原湯,兌湯煮肉時,按照傳統配方熬製。

武鄉小米燜飯是長治地方傳統名吃,它質地松散、色澤金黃、吃着爽口,聞着香甜,一年四季常食不厭。色澤金黃,軟綿香甜。

和子飯是沁縣民間晚餐常見的一種飯食。主料有小米或少量的玉米圪糝。配料按季節選用豆類(大白豆、大綠豆、黃豆),蔬菜類(紅薯、土豆、南瓜、北瓜、鮮豆角、紅蘿蔔、白蘿蔔、芹菜、幹豆角、南瓜條)、野菜類(苦苦菜、玉谷菜)。

白豬頭肉是山西長治地區的人們特別喜愛吃的一種傳統熟肉製品。這種肉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肉的原汁原味,色澤潔白,吃到嘴裏透涼爽口,肉質脆軟,清香可口,風味獨特。

是長治著名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始創於清光緒年間。這道美食以麵粉、肉絲、蒜苔、粉條和雞湯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佐料精製而成,色澤金黃,爽口不膩,質地柔軟。吃時加醋、蒜,滿口生香,別有滋味。長子炒餅不僅在當地享有盛名,還被評為“山西名小吃”和“上黨名吃”。其製作過程精細,需經過48道工序,是長治人民喜愛的美食之一。

上黨臘驢肉被稱為“長治三寶”之一,這道臘驢肉早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就已經馳名晉南,更是遠銷南北一線城市。這種臘驢肉的製作重在“鹵腌”而輕於“曬乾”,做出來的肉色澤鮮艷,肉質細嫩,吃着香醇可口,很適合作為下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