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代州黃酒迎來高光時刻
紫塞之南
滹沱之畔
一場酒業的盛會吸引了八方來客

8月21日,2022代州黃酒文化節暨黃酒嘉年華在代縣雁門關拉開大幕。全國酒業協會、名酒企業的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新聞媒體共襄盛舉、共品美酒,共同發掘代州黃酒價值,共商黃酒産業發展大計。
這是繼今年6月在省城太原成功舉辦代州黃酒發展論壇之後,我市舉辦的又一場黃酒文化的狂歡。
雁門論酒
各路高賢聚合力

雁門關下的代縣,是一座有着上千年歷史的古城。
粟香代黃,新石器酒文化遺址、酒神廟,加之各類文獻史實的翔實記載,都昭示了代州黃酒文化源遠流長。
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代州黃酒源於舜,興於漢,宋時聞名天下。明、清以後,代州黃酒由家庭釀製向手工作坊發展,釀造規模不斷擴大,釀酒技藝更加提升。以代縣為核心,代州黃酒經一代代釀酒大師心口相傳,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前行。2011年,“代縣黃酒釀造技藝”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代州黃酒不僅成為市井生活中的風味佳釀,更因其所蘊含的獨特文化而意義非凡。相傳宋楊家將每逢出征,當地百姓都以自産黃酒犒勞將士。代州黃酒被寫進晉商出關闖蕩的傳奇,代州黃酒也把古道長風的俠義豪情融進了忻州的歷史。
科技創新能力低、管理手段落後,品牌保護意識差,曾經是代州黃酒發展的切膚之痛,也使代州黃酒一度沉寂,聲名不遠。代州黃酒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駐足不前。
傳統是根本,創新為驅動,文化夯基礎。
近年我市立足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以延伸黍米産業全産業鏈發展、打造釀品産業集群為目標,聚力建設北方黃酒小鎮,加快將代州黃酒打造成為忻州最具地域特色和發展前景的優勢産業。

如今的代州黃酒,成為忻州雜糧産業鏈上的一顆“明珠”。文化節暨黃酒嘉年華的舉辦,再次把代州黃酒隆重推向世人面前,代州黃酒迎來它的高光時刻。
這次盛會,省委省政府重視支持,市委市政府全力主辦,中國酒業協會和代縣縣委、縣政府精心承辦,規模之大、規格之高,標明了我市推動代州黃酒産業發展和文化傳播的信心和決心。
這次盛會,有代州黃酒鑒評會、代州黃酒産品展示和新品發布會、中國黃酒主題論壇、品酒師培訓會,以及線上黃酒文化節、代州黃酒歷史文化展示、代州黃酒嘉年華等系列活動,可謂內涵豐富,精彩紛呈。

這次盛會,可以用六個字來描述,“大咖多,乾貨多”。十幾位行業資深專家、知名企業代表、文化名人等各路精英高賢登&演講、深度對話;數十家商業企業現場觀摩、現場訂貨;國家、省、市、縣各級媒體全方位報道、全程線上直播,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以酒為媒,集思廣益,為品牌造勢,推動代州黃酒與時代同行。
酒逸飛香
賦能品牌新價值

群賢畢至,煮酒論道。
在開幕式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説:代州有着釀造好酒的天然基因,貫穿全境的滹沱河、味甘而美的琉璃井、優質生態的粟米,加之不間斷傳承的釀造技藝和地處交通要道的旺盛商旅,註定了代州黃酒精於釀、醇於香的特殊風味品質。
這是一種來自業界權威專家的讚譽。
甘甜適口、溫潤綿長的代州黃酒,以忻州的母親河——滹沱河深層地下水為水源,以當地特有的黍米為原料,成為中國北派黃酒的典範,與浙江紹興黃酒並稱,成就了“南紹北代”的美譽。這也是長期以來民間口口相傳不衰的口碑。

黃酒凝縮華夏酒文明發展史,但代州黃酒傳承千年的品質價值未得以彰顯。時至今日,在傳統文化回歸的浪潮中、在傳統産業復興的趨勢中,黃酒産業迎來了新一輪的機遇期、發展期、復興期。
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何勇認為,在品質至上的消費時代,消費者對於品質、品牌、品味的訴求不斷提升,黃酒要在品質提升、品味優化和品牌建設上下功夫,在堅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加強黃酒釀造技術研究,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等酒體設計等新技術,提升酒體功能性與舒適度,方可不負“國粹”之名,更不負千年美譽。
代州地處古代農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帶,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代州黃酒是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雁門關為代州黃酒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價值意義。

文化名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的主題演講,讓大家了解到,代州黃酒的發展是伴隨着胡服騎射的民族融合、伴隨着昭君出塞的和親政策、伴隨着雁門之變的大唐崛起、伴隨着楊家將禦遼的風雨滄桑……從群雄爭霸到繁盛和平,從軍事重隘到文化名城的變遷,一路發展而來的。代州黃酒和南派黃酒雙峰並峙,代州黃酒自有其風格,它把北方那種豪邁表現出來了,雁門關的壯闊和輝煌,正是北派黃酒的精神所在。
近年來,伴隨着消費升級、文化自信、國潮崛起和追求健康消費,酒類消費朝着個性化,多元化的趨勢轉型。張頤武認為,中國人對酒的情非常深,黃酒的六味和諧是它的至高境界。它不是一下子撲面而來的香氣,它慢慢地和生命融為一體。六味和諧,人間至美,不烈不淡,中和之美。
國家黃酒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南大學教授毛健認為,代縣“兩山夾一川”的地形特點,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孕育了獨一無二的微生物群落,是代縣黃酒獨特品質的基礎和保障。代黃主要原料黍米有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含量高,性平、味甘,補中益氣,益脾和胃,安神助眠,自有它獨特的養生價值。

紹興市黃酒行業協會會長徐明光以“雁門關前話黃酒,南紹北代點將&”為題,從南北黃酒不同産區、適應年輕人愛好特點以及黃酒低度、養生的特性角度,給代州黃酒提升品質,開發新産品、佔領市場等方向貢獻了發展智慧。
專家們有備而來,各抒己見,以發散思維對代州黃酒從釀製工藝到品牌價值到文化意義,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和交流,為代州黃酒産業的文化價值、工藝價值、品質價值找到了更多的理論、科技、文化支撐。
以酒興業
打造雜糧新高地

紫塞金波酒,聲名今勝昔。
今天,各方賓朋齊聚雁門關下,共同見證黃酒文化節的開幕,這將是代縣黃酒産業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代州黃酒發展到現在,工藝流程基本傳承古老的釀造技術。選料、配料、洗料、浸泡、蒸煮、攤晾、前發酵、後發酵、壓榨、吊包等10余道工序,每一步都有嚴格的要求。它的品牌價值正日益凸顯。代州黃酒作為優質雜糧精加工産業的典型代表,對雜糧産業發展帶動意義重大。

頂層設計,規劃為先。
近年來,全市着力打造一流黃酒産品、建設一流黃酒産區、發展一流黃酒産業,全方位推動黃酒産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扶持原料生産基地、北方黃酒故里園區、重點龍頭企業、科技産品研發、品牌市場營銷,全産業鏈推進黃酒産業做大做強,打造“中國北方黃酒酒都”,建設以黃酒為龍頭的釀品百億元級産業集群。2021年,全市新增黃酒生産企業10余家,年産黃酒1.5萬噸,實現産值近2億元。

正如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所説,酒經濟是篇大文章,鄉村振興,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定不能少了美酒經濟的貢獻。産業鏈容得下農業、加工、文創、文旅、物流、消費,酒文化容得下市井煙火、四海賓朋。
市、縣兩級政府加大對黃酒産業的建設和投入,爭創“一鄉一特一園區、一村一品一基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産業振興融合發展,打通産業轉型發展之路。在黃酒産業布局粟米“113”標準化基地建設、“1+N”産業集群建設、六大板塊産業園區建設,以及六大重點工程。發揮原料優勢和資源優勢,推動黃酒産業快速發展,打造“北方優質黃酒主産區”,加快推動代州黃酒破題開局,重塑輝煌。

謀劃當下,布局未來。
我市持續擦亮“中國雜糧之都”的金字招牌,傳承發揚千年“代州黃酒”的文化底蘊。致力推動酒産業集群化、配套化、鏈條化、融合化發展,特別是實施品牌重塑,推動“黃酒+文化+旅游”等融合發展,延伸産業鏈、提高附加值,全力打造“文化厚重、實力硬核”的國家級黃酒産業集群。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這次雁門關下的黃酒盛會,為千年古關再次抹上了時代的亮色。

南北黃酒文化互學互鑒、交流交融,以黃酒價值的深入挖掘,助力黃酒産業的高質量發展,共同奏響了南北黃酒文化競相綻放、美美與共的精彩樂章。
金波琼酥,流粹代州。大咖雲集,雁門論酒。
這次黃酒文化盛會,將讓更多的人愛上代州黃、愛上雁門關、愛上新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