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大同呂梁
山西頻道
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游 體育 融媒體
晉中·砥礪奮進的五年呂梁大同
山西頻道 > 正文

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發現揭曉

2022年01月13日 08:20:28 來源: 山西日報

  原標題: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發現揭曉

  1月11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山西考古新發現論壇在太原舉行。在入圍的12個考古項目進行學術報告後,最終以下6個項目成功入選“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發現”。

  太原尖草坪鎮城新石器時代遺址

  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發掘。該遺址位於太原市尖草坪區柏板鄉鎮城村西南900米處,地處長梁背山山前的沖積扇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為仰韶中晚期遺存。該遺址範圍內的遺跡單位數量較多、時代較早、遺存豐富,對於研究太原盆地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構建該地區史前文化序列、探討太原及周邊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臨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時代遺址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臨汾市文化和旅游局、臨汾市陶寺遺址管理中心組隊聯合發掘。該遺址位於襄汾縣縣城東北約7公里處,遺址面積約400萬平方米。2021年,發掘總面積1490平方米,基本較為全面地揭露了1號宮殿基址,初步弄清了其規模、四至、堆積、年代、布局結構,並對性質有了簡單的了解。陶寺遺址宮城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發掘與發現,對於中華文明起源以及早期中國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具有推動意義。

  運城垣曲北白鵝兩周墓地

  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垣曲縣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發掘。該墓地位於運城市垣曲縣英言鎮北白鵝村東,地勢北高南低。通過調查和勘探,確定了遺址分佈面積為20萬平方米,共勘探出墓葬217座、灰坑241座、車馬坑5座、陶窯2座,由此明確了墓地的主體遺存為兩周時期墓葬和車馬坑。北白鵝墓地是一處歷時久長、內涵豐富、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遺址,為研究晉南地區不同時期的埋葬制度、人群族屬、社會生活、采邑制度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的資料和參考。

  大同市平城區智家堡北魏呂續浮雕彩繪石槨墓

  由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發掘。該墓是目前大同市發現的唯一一座北魏時期石雕彩繪石槨墓,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槨室內雕刻的墓主人升仙圖、導引圖、四神圖等有明顯的漢代遺風和宗教色彩,而南壁外側所雕刻的異域鎮墓武士的髮型、樣貌、體態、穿着等,明顯與漢文化風格不同,為研究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臨汾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及窟前遺址

  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發掘。該造像及窟前遺址位於霍州市西南7公里處的汾河東岸山崖上,山勢南北走向。崖壁上造像窟龕的雕鑿非常集中,層疊分佈,主要分佈於崖壁中部以北,互相之間還有打破關係,密集區域多達8層。造像開鑿於唐代中後期,開元年間為主,開元以後亦有雕鑿,明代正德年間仍有少量雕刻。千佛崖摩崖造像為民間雕刻,是晉中南地區重要的唐代中型規模造像群,既有太原天龍山石窟唐代造像風格,也有洛陽龍門、關中地區唐代造像風格,對研究唐代中後期造像風格類型演變提供重要材料。

  太原小店區明代藩王墓

  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發掘。晉端王墓位於太原市小店區黃陵街道東峰村東北,地處太原東山南端的緩坡地帶。晉端王墓壙平面為“工”字形,南北長24米、東西寬8米,規模居明代中後期藩王墓之首。端王陵園範圍清晰、整體布局和結構基本完整。端王及王妃、繼妃、夫人墓葬3座墓葬雖被盜擾,出土隨葬品種類依然多樣,最為難得的是保留了較多的彩繪漆木俑和紡織品。晉端王陵園的確定,印證了《太原縣誌》《陽曲縣誌》《榆次縣誌》記載的崗頭村和端王陵園位置,為其他晉藩王陵園位置的確定提供了準確的地理坐標。該項目實現了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深度融合。

  連日來,通過公眾網絡投票活動,最終根據投票數量,運城垣曲北白鵝兩周墓地、大同市平城區智家堡北魏呂續浮雕彩繪石槨墓、太原小店區明代藩王墓3個項目成為“最受公眾關注的山西考古新發現”,有20位網友獲得“最受公眾關注的山西考古新發現”最佳留言。(記者 孟苗)

[編輯: 楊曉飛 ]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5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