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車河模式:全域有機農業的實踐探路

圖為車河有機農業社區。(資料圖片) (記者 張燕偉 攝)
2008年國際有機農業聯盟對有機農業的定義為: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産體系,遵從當地的生態節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循環,而不依賴會帶來不利影響的投入物質。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結合,有利於保護我們所共享的生存環境,也有利於促進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的公平與和諧共生。
今年12月6日至7日,以“全域有機農業與縣域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第八屆中國·大同車河國際有機農業論壇在同舉行。這個以靈丘縣一個小山村——車河命名的國際化論壇,為什麼能吸引來自國內外的近百名有機農業、生態環境知名專家學者相聚古都大同,共話有機農業發展,共商鄉村振興大計?“車河模式”又是怎樣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有機農業實踐者的關注和認可呢?讓我們到車河有機社區來一探究竟。
有機農業始於社區建設
車河有機社區由上、下車河兩村合併而成,隸屬於靈丘縣紅石塄鄉,社區面積27平方公里,位於靈丘最高峰——巍山南麓腹地,地形地貌為山峰、溝壑結構,是典型的石山區。經測量,車河耕地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富含鍶、硒等微量元素。區內無霜期150天,較少出現極端天氣,適宜多種農作物、經濟作物生長,天然草地、林地植被繁茂。社區屬於山西靈丘黑鸛省級自然保護區範圍。
建立車河有機社區時,上、下車河兩個村莊均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村,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以農業種養和外出務工為主,農業生産靠天吃飯,農作物種類主要為玉米、谷黍、豆類等,村民人均年純收入2300元。年輕人不願回村裏,姑娘外嫁他鄉。2013年,靈丘縣委、縣政府謀劃壯大靈丘經濟、推動靈丘發展,在制定《靈丘縣有機農業園區實施規劃》的同時,將發展有機農業作為轉型綜改的戰略性舉措來抓,確定在上、下車河村進行典型示範建設。同年上、下車河組織村民成立了道自然合作社,同時與金地礦業聯合成立了車河有機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實行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引入工商資本,進行村企深度融合,建立有機社區。聯合體採取“村莊改造+有機農業+生態旅游”模式,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以前住的都是土房子,一到下雨天兒就漏水,你看咱現在住的二層樓,家裏有上下水,冬天有暖氣,做飯有天然氣,房間還有衞生間,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今年58歲的張翠蓮説起如今的生活滿眼都是幸福。她告訴記者,她從來沒敢想過,能過上比城裏人還滋潤的生活。車河社區負責人王春指着眼前的一棟棟小二樓,感慨地説:“真是很難想象,2013年以前,這裡還是一個窮得叮噹響的貧困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2300元,村民住的全是土房,而且90%以上都是危房。”經過8年發展,如今的車河有機社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全國第一個鄉村有機社區,村民住宅區煥然一新,社區生態環境良好,民宿客棧、紅石塄鄉敬老院、有機觀光餐廳、民俗博物館、接待中心、污水和垃圾處理廠、天然氣管道……車河有機社區建設在實現農民增收的同時,同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由過去“院荒蕪”“房破爛”變成今天的“山水綠”“村整齊”,已然成為山水特色鄉村的縮影。到202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2.15萬元,經濟社會發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全社區實現了有機生産
2013年開始,借助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車河有機社區採取“有機農業+生態旅游+村莊改造”模式,規劃實施有機種植與有機養殖、生態旅游等農業轉型發展項目。通過實施綜合開發項目,在確保農民不離地、不失地、不失業、不失居、保增收的前提下進行村企合作。車河的建設工作沒有停留在有機社區建設方面,而是按照全域有機農業指導,馬不停蹄,展開有機生産建設。為保證生態與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避免影響生態環境,項目實施之初,邀請權威機構對區域生態指標進行檢測,組織農業專家制定詳細的種植、養殖規劃,按照有機標準,恢復和改造耕地700余畝,合理安排種植糧食作物、蔬菜、果樹與中草藥,養殖蛋雞、生豬與青背山羊等。至今,車河有機社區連續8年按照有機農業生産要求,種植業採用有機肥、生物肥、礦物肥培肥土壤,生産作物,養殖業採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不使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2016年獲得有機認證。2018年車河有機社區確權耕地面積800畝。2021年種植玉米215畝、黍子40畝、穀子20畝、土豆40畝、小麥10畝、果樹400畝,養殖柴羽烏骨雞1.3萬隻,年産蛋6500斤,青背山羊3800余只、存欄黑豬60頭。除外出人員外,村裏有勞動能力者都參與到農業生産或社區工作中。由於建設任務大、工作多,社區還長期為周邊村莊數十位農民提供工作崗位,實現了村民就近就業掙錢,服務社區發展。“我們兩口子一年在家門口的養雞場打工就能掙五六萬元,再加上土地流轉費、分紅就更多啦。”説起現在的生活,村民王金心中滿是喜悅。2019年,國家扶持20萬元資金給合作社,村集體啟動建設養豬場與養雞場,經過1年養殖,獲得了可觀效益。合作社也積極參與社區旅游建設,2020年合作社收益超過46萬元。2021年再度擴大養殖規模,致力於繼續增加集體經濟力量,用於村民福利與社區經濟社會發展。202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1500元。隨着車河有機社區的不斷發展,村集體經濟穩步增長,鄉村社會穩定,讓人們對生活越來越充滿希望,年輕人返鄉創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社區建設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自2014年起,車河有機社區已連續8年每年舉辦一屆“中國大同車河國際有機論壇”,每年邀請國內外上百名有機農業、生態環境與鄉村社會建設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車河有機社區已然成為世界有機農業領域的探索者與現行者。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車河有機社區接待游客8萬餘人次,這對於一個大山裏的村莊是多麼的不易。來訪者在這裡呼吸清新空氣,品嘗天然的食物味道,感受和諧安寧的鄉土生活。車河有機社區8年的發展,村集體也獲得多項榮譽:中國有機30年全域有機創新獎、國家森林鄉村、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文明村鎮、山西省AAAA級旅游示範村等。
“車河模式”呈燎原之勢
2013年以來,靈丘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做加法,決定在全縣範圍內發展有機農業,按照“有機生産、有機社區、鄉村社會三位一體同步建設”的方針,建設有機社區。2019年4月,靈丘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實現了從國家級貧困縣到“山西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範縣”“中國最美生態宜居旅游名縣”和“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的轉變。
在“車河模式”的探索與推廣過程中,靈丘縣從最開始分階段推進生態扶貧,到目前建成我國最大的連片有機農業園區,涉及南山區鄉鎮208個村4.6萬農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萬人),有機農業獲得了長足進步。目前全縣已認證“三品一標”農産品60個,其中有機産品43個,發布了縣域公共品牌“靈秀靈丘”。車河有機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和匯鑫養殖有限公司有機雞蛋、富康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有機富鍶水稻、上澤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天宇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有機蔬菜等有機産品遠銷京津地區。創建紅石塄鄉146平方公里全域有機農業示範區,建立執法隊伍,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和除草劑,已逐步擴大到南山區四鄉一鎮。與中國體改研究會、清大控股公司等科研機構與學術單位簽訂合作協議,聘請北京大學、中國農大、蘭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規院、易蘭國際等專家教授組成決策諮詢委員會和規劃委員會。全縣各鄉鎮均實施了千畝有機種植和千頭有機養殖基地建設。
採取“有機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村企合作已建成車河、禦射&、龍渠溝、煙雲崖、沙嶺&、花塔等6個有機社區。有機農産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全縣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9家,縣級龍頭企業9家。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靈丘有機農業總産值約佔全縣農業總産值的三分之一,支柱産業效應逐步顯現。2017年靈丘縣入選“山西省農産品質量安全示範縣創建單位”;2018年靈丘縣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範例”,有機農業助力脫貧的扶貧模式作為典型案例在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進行了展示和交流;2019年靈丘縣被評為山西省出口食品農産品質量安全示範區,併入選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示範縣創建名單。
8年“車河模式”下的建設經驗表明全域有機農業具有獨特的發展前景,車河有機社區的建設為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可靠的實踐基礎。相信未來靈丘、大同、山西、全國會出現更多的“車河有機社區”,農民的生活更會“節節高”。(記者 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