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走訪省城多所中小學,調查“雙減”政策下孩子們的作業量
減量增質 老師用心教學生開心學

這個學期剛開始,中小學的孩子們便收到了一個大禮包——“雙減”政策的&&。很多中小學生作業確實明顯“少了”,但有些家長卻“慌了”,作業這麼少真能行嗎?怎麼檢驗和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
連日來,山西晚報記者走進省城多所中小學發現,孩子們的作業少了,類型卻多了,內容也豐富了。學校和老師們在作業佈置、作業設計上也費盡了心思。
小學作業
玩中學游中學 內容豐富多彩輕鬆有趣
作業量減下來後,學生的綜合能力如何提升?“雙減”政策規定,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佈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這對老師來説,是不小的考驗。
“回家沒有作業,不代表我們就不管了。”太原一名小學校長説,回家後沒有傳統的書面作業,但建議孩子開展多樣化的活動,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例如課外閱讀、美文朗誦、手工製作、體育運動、紅色研學、幫助父母做家務等。據了解,省城不少學校的老師們為孩子佈置的家庭作業豐富多樣,而且輕鬆有趣。
12月9日下午,在校尉營小學三年三班,正在進行一節特別的語文課——“鐘樓街首席旅游大使”評選。
校尉營小學地處老城區中心位置,周邊“老字號”雲集。陳宇霞老師將《富饒的西沙群島》的素材,融入“風景這邊獨好,我為家鄉代言”的項目式學習當中。千年老街鐘樓街開街後,“打卡府城游”,推介家鄉風物,成為老師給孩子們佈置的作業。學生先是通過網上查閱資料,調查太原的風土人情,然後親自到實地打卡,回到家再動手製作家鄉風物圖冊,或者請爸爸媽媽幫忙拍成小視頻。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爭當家鄉旅游推介大使。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模擬一場鐘樓街旅游推薦會,評選“首席旅游大使”,把自己的家鄉介紹給各地的游客
“我喜歡老鼠窟,這裡的元宵特別好吃!我還自己試着做了元宵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寧堂,這可是傅山老爺爺的祖父建的……”前期作業做得紮實,孩子們在課上討論得也熱烈,儼然一個個經驗豐富的“小導游”,你來介紹鐘樓街的“老字號”,我就展示“老物件”,還有那些勾人的美食,也是“小導游”們最推薦的。
陳宇霞老師説,老師們通過對教材中涉及傳統文化點的課文進行梳理,開發了研學課程的資源包,編制了研學課程綱要,尋找傳統文化的滲透點,從而確定研學主題,並且對主題進行更深層次的資源分析,讓學生在一次次的研學活動中,逐步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通過統編教材與研學的對話與鏈結,結合校情與學情將研學課程細化、分解、落地。語文素養與生活實踐巧妙融合。項目主題明確、思路清晰,教師聚焦問題,學生主動探索。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孩子們學得有滋有味,習得了語文素養,也收穫了美好的情感體驗。
別以為府城游只能助力語文的學習,英語、數學同樣將作業模式和府城游結合起來。如英語學科“打卡府城游,落地老字號”,把課堂搬到千年古街,向孩子們徵集視頻。孩子們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設計步行游覽路線圖,當起英文小導游,享受着學習帶來的快樂。
數學的項目作業,則讓孩子們來到了太原府城游的另一條路線——汾河景區。讓孩子們看看汾河景區自行車道上,最長的一座高架橋是哪一座,再量量自己家自行車車輪的直徑是多少。老師的作業來了——騎自行車經過這座高架橋,自行車車輪要轉動多少圈?如果車輪每分鐘轉動100圈,騎行這段路需要多長時間?孩子們在感受汾河歷史文化的同時,深深體會到了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練習。
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作業,記錄下了孩子們成長的精彩,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歡迎。翻開孩子們的作業,山西晚報記者看到,同學們通過認真觀察、記錄,圖文並茂,還有手繪的。“‘原來孩子最發愁寫作業,每天一寫作業就磨磨蹭蹭。現在每天都很期待,老師又佈置什麼好玩的作業。”校尉營學校一名三年級家長説,“回家後做些有趣的事兒,我們也沒心理壓力,通過這些活動還提升了孩子的綜合素質。”
初中作業
分層分類設計 減量的同時提質增效
“雙減”政策實施後,嚴格控製作業總量,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每天不超過90分鐘。如何平衡成績提高與作業量減少之間的關係?為了保證作業減“量”不減“質”,不少學校從作業管理方面交出了答卷,不僅讓學生滿足於簡單完成作業,更是在作業中實現分析、思考、總結,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不同層級的作業來完成。
太原五中初二語文老師郝媛按照層級設計了基礎作業,比如積累作業、倣寫作業;分層作業,比如改編類作業;彈性作業,比如探究型作業;個性化作業。按照難易程度設計了基礎類作業、提高類作業和挑戰類作業,下一步還將探索一些跨學科作業,將語文和其他科目融合起來,設計更加有趣味性和實踐性的作業。
初一數學老師劉艷君的作業設計則注重基礎性、層次性、典型性與綜合性結合。分為落實型作業,如作業本、練習冊;總結型作業,如思維導圖;分析型作業,如“波利亞解題模型”分析題目、試卷分析;探究型作業,如規律探究;操作型作業,如綜合實踐;積累型作業,讀書筆記等。
初一英語老師邱敏作業設計的原則是,層次性原則、多樣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和典型性原則,做到既面向全體學生,又發展學生的個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以七年級五單元閱讀課文為例,就會分層佈置作業。基礎作業是錄音機跟讀課文,把握好單詞的讀音停頓,自己再讀課文,能讀準單詞、讀出句子的語調。提高作業是跟讀課文2次,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再讀課文,完成練習。探究作業是精讀課文,圈點不理解的單詞或句子,提出問題,並自行解答,明確語法點,找出課文中重要的句型及詞組等。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作業類型。
老師們説,“雙減”政策是對原有教學結構的破解,大家要重新再造教學形式,面對新的要求,要有新的想法。減量的同時,要提質增效。作業要減,但是教學質量要提高。作業分層分類之後,重點在“管控”,“減”不等於“不管”,而是落實。“雙減”之後,不“內卷”了,但是“佛係”和“躺平”也同樣不行。面對學生,老師更要率先垂範,以積極的狀態引領學生。
老師建議
減的是壓力不是能力 家長切忌“壓力失度”
“學校佈置的書面作業比以前少了。可未來要中考、高考,説實話,我有點擔憂。”小店區一名小學五年級家長最近一直在關注“雙減”的相關信息,擔憂孩子跟不上,她給孩子買了不少學習資料,放學後再讓孩子學習。
像這樣既心疼孩子學習負擔太重,又擔心孩子落後於其他同學給孩子學習“加碼”的家長不在少數。其實,減量不減質。“雙減”首要是提升學校育人水平,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因此,太原市教育局着力提升作業管理水平,控“量”提“質”,鼓勵學校探索多維作業模式,同時,着力打造高質量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
採訪中,多位老師也&&,學生減負後,家長憂慮並自我加壓可以理解,但切忌“壓力失度”。“只有考試分數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最終要走向社會,自立自強。因此,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根本保證。”因此,老師們建議,家長要破除焦慮,在學業上可以“減”去大量的“做”,增“加”親子互動的“講”。
家長可以每天讓孩子把主要學科當天的學習內容“講”給家長聽,如果孩子能講清楚,説明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以“講”代“做”也是“學習金字塔”理論中主動學習的最好方式。“長期堅持對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理解表達能力都是很好的培養,孩子將受益無窮。”
此外,學校開展了豐富的課後託管服務。以校尉營小學為例,籃球、羽毛球、武術、花樣跳繩、圍棋、中國象棋、美術、街舞、尤克裏裏、管樂、科學小實驗、無人機、關鍵期口才、沉浸式作文、硬筆書法等等,涵蓋了體育、藝術、科技等多個門類。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能放下書包盡情享受其中的樂趣,為校園生活增添活力。回到家中,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參與其中,一起鍛煉、一起陪孩子動動手,也可以帶領孩子承擔家務勞動也是不錯的選擇,家務勞動能增進親子關係,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家庭認同感,在家務勞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價值認同,對孩子的長期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王冠興 楊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