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補貼跟人走” 異地安老才能更安心

2023年06月20日 10:45:10 來源: 文匯報

  僅一街之隔,分屬兩個不同街鎮的老年居民,在同一間社區食堂裏用餐享受的補貼是完全不一樣的。“老年人用餐補貼標準,各區和街鎮尚不統一,這就客觀造成不同老年人的感受度有差異。”

  這個簡單的例子背後,直指更普遍的訴求——市人大一項針對近3萬名上海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問卷調查顯示:超半數老人都希望“補貼跟人走”,讓異地安老有更真切、現實的落腳。

  19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聽取並審議了市政府關於本市養老政策和機制完善情況的報告。報告聚焦於,上海養老服務體系能否實現便捷可及、普惠共享?其中關鍵的破題着力點在於:能否打破養老資源在物理空間上的藩籬,讓那些因種種原因導致人戶分離的老人,也能就近就便得到各項養老補貼政策的覆蓋,享受更多樣豐富的養老服務供給,有充分的選擇權。

  一餐飯,實現補貼互認

  此前的相關調研中,有人大代表觀察到這一現象:有老人心儀隔壁街鎮社區食堂的靚菜靚湯,或偶爾想換換口味。然而,因為助餐補貼僅限於戶籍地範圍內,捨不得優惠價的老人們只好在自家門口“轉悠”。這也導致,服務優、菜品佳的優質食堂走不出屬地街鎮,很難在助餐行業中起到“鯰魚效應”,提升整體服務質量。

  此外,各街鎮空間資源稟賦不一,食堂布設中難免存有“空白地帶”。有老人直言,前往毗鄰街鎮的社區食堂只需步行5分鐘,但若前往本街鎮所在社區食堂的時間卻要翻番。“捨近求遠”的現狀背後,就是“補貼屬地化”的窘境。

  “建立各區內部、各區之間的互認和結算機制,實現‘補貼待遇跟人走’。”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建議,各區要進一步梳理養老服務設施運營及老年助餐等補貼清單,通過養老數據資源的充分流動互通,形成老年人自主選擇、服務機構公平競爭、支付方式安全快捷的服務供給機制。

  信用就醫,服務跟人走

  需要破圈流動的,遠不只是“一餐飯”。

  圍繞養老服務需求的問卷調查還表明:19%的本市戶籍老人有一定的異地養老或康養意願。但束縛住老人們手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異地享受長期護理保險、養老服務補貼等政策還需完善,很多老人擔心養老服務補貼“帶不走”。

  為打通異地養老“最後一公里”,政府和相關行業協會、組織已在行動。市民政局在會上回應,其與市醫保局定期開展長三角區域納入本市長護險異地結算養老機構認定與發布工作,已發布32家機構,並為符合條件的老人開展跨區域長護險申請、評估、服務、結算等服務。同時,市醫保部門已積極落實各項異地就醫政策制度,實現普通門診、住院、門診慢特病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雙向服務,還開通了長三角示範區免備案試點和長三角信用就醫服務。

  作為一項新試點,信用就醫服務頗受關注——市民憑個人信用獲取一定授信額度後,可在就診時享受“先診治,後繳費”服務。這一試點依託的是示範區內貫通融合的跨省域數據共享機制,醫保、社保參保及公積金繳納信息等互動流通,以數據賦能跨區域的醫療服務。(王嘉旖)

【糾錯】 [責任編輯: 佘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2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