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針灸:兼收並蓄,吸納新知,造福更多患者
2015年,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作為保護單位申報的方氏針灸,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作為上海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中醫針灸流派之一,方氏針灸的發展和傳承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1. 師古不泥,變通為用
方慎盦認為針灸學者首先應熟嫻經典,然後融會貫通,不泥古法,以求突破。他認為:“醫者教人以規矩,取方圓也。規矩之法在師,方圓之法則在弟子矣。”學者不宜墨守成規,泥古不化,而應“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者是也”。
2. 強調辨證,重視手法
方慎盦認為施治病人之前必先辨證,辨證是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礎。他十分重視手法,明確補瀉,其常用的補瀉法為徐疾結合開闔。他主張針刺必需得氣,但不主張針感強烈,即應運針輕可去實,用輕捻微轉之法。
3. 兼收並蓄,吸納新知
方慎盦思想開拓,針灸臨床中善於引進現代方法和技術。20世紀30年代初提倡不隔衣進針,要求患者暴露軀體,並用酒精局部消毒。30年代中期已經使用《方慎盦診病表》鉛印病歷。除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地址、年月日、編號外,其他內容還包括“初病經過、現在情形、特別症狀、標準治法、處方、結果”。並列有“體氣、面色、脈象、舌、嗜好、寒熱、汗、飲食、睡眠、大便、小便”以及身體各部位“頭、頸、眼、耳、口、齒、胸、腹、背、腰、手臂、腿足”等項。
4. 製作器械,不斷革新
方慎盦在上一世紀30年代,為了提高針灸效果,創制了不少新型針灸器具。
一是類似梅花針針具。上端為彈簧,下端為蓮房狀針管,排列五針。使用時,以針管對準腧穴,以拇、中兩指持針,食指節奏地叩按上端彈簧進行叩刺,治療外感頭痛、肝風眩暈與小兒腹瀉等症。
另一種是溫灸器。使用時,內置藥物,將溫灸器下端的圓孔對準所選的穴位,點燃艾卷,艾火溫熱使藥物直透穴位。外層上下兩截空洞不相對時,熱氣不會外泄;如患者感到溫度過高時,可以轉動外層上截,以調整空洞位置,使內外兩層空洞相對,熱氣即可以外泄,以降低溫度。此法治療虛寒症和麻痹症。
5. 組織社團,著書立説
1929年,方慎盦發起組織“醫學挽瀾社”,兼任上海市中醫師公會學術科主任,呼籲國人給予中醫重視。20世紀40年代初曾創辦馥南針灸醫院,每晨義診20號,擴大針灸的影響。同時,他還出版針灸書籍發表針灸普及文章,使眾多讀者加深對針灸的了解。其中包括《金針秘傳》(1937年於上海初版,1939年再版,遠銷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國)及《風症指南》(1939年)等書。
6. 傳播針灸,親力親為
方慎盦為近代向歐洲傳播針灸的先驅者。他精通法語、日語,除行醫外,經常往前上海震旦醫科大學為部分法籍教授講授針灸學,並在該校附屬醫院作示教、會診。近代歐洲最有影響的針灸傳播者、法國針灸學會主席蘇裏德馬朗在20世紀30年代特來上海向他登門拜師,請他為其所著針灸專著審訂並題寫書名。
方氏針灸屬於典型的海派中醫針灸流派,具有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徵。在學術上,開放包容,師古不泥,衷中參西,變通為用。在臨床上,既重視傳承,強調辨證,重視得氣;又勇於創新,發現新穴,創制器械,不斷擴大針灸病譜、提高療效。在傳播上,幾代人親力親為,不遺餘力,不僅造福一方百姓,更為針灸推廣應用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