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針灸傳承人張仁:開放包容,勇於創新,推廣針灸走向世界
2015年,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作為保護單位申報的方氏針灸,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方氏針灸是上海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中醫針灸流派之一,包含了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徵,如主體性、包容性、多元性和創新性等。創始人方慎盦,名墉,安徽合肥人,是我國近代著名針灸學家,初從揚州名醫宋德宗習內科,後又師從針灸大家黃石屏。
20世紀20年代起,方慎盦在上海懸壺,以針灸名揚海內外,亦精於中醫內科。他精通法語,除行醫外,經常往前上海震旦醫科大學為部分法籍教授講授針灸學,並在該校附屬醫院作示教、會診。同時,他還創制了不少新型針灸器具,並在針灸臨床中引進現代方法,為推進針灸的國際交流作出了貢獻。
經過方慎盦、方幼安的兩代傳承,方氏針灸的第三代傳承人張仁繫上海市名中醫,曾任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長、上海市針灸學會會長、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現任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評審專家、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班導師,他不僅跟師五年之久,還與方幼安先生合作出版學術專著《針灸防治中風》《針灸防治小兒腦病》,是上海近代中醫流派臨床傳承中心方氏針灸流派的代表性傳承人。
張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三次遠赴歐洲講學行醫,向世界傳播中醫針灸文化。張仁教授目前在上海行醫,他在方氏針灸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在眼病針灸臨床上積累了相當豐富和獨到的經驗。他長期在上海市中醫文獻館、氣功研究所門診部(以上位於黃浦區)、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青海路門診部(靜安區)、上海市中醫醫院(閘北區)行醫和帶教。
方氏針灸療法,通過三代人近百年的努力,在針灸學術上已顯示出其豐富的積累和獨特的優勢。包括病(以難治病為主要病譜)、證(辨證辨病統一)、治(病治異同)、穴(經穴新穴結合實)、法(重手法與氣至)等。目前方氏針灸已傳到第四代,在海內外行醫實踐所積累了數以百十萬計的病例。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後,方氏針灸迎來了新的發展和繁榮。(視頻來源: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