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程國珍心裏的“五個心”

2023年06月07日 10:27:07 來源: 新華網

  服務社的名字是“心啟航”,包含了“五個心”:真心、愛心、耐心、開心和信心

 

  程國珍是上海金山區心啟航惠民服務社的社長,帶着上千名服務人員和志願者,鼓勵幫助殘疾人和困難群體。

  她在金山是有名的“大好人”,與她交流可以發現,她喜歡説小故事、小細節和小感受。這與別人為服務社梳理出的為民服務“大事記”,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呼應。程國珍從一個個細小處做成了她和她的團隊的那些“大好事”。

  “取名”的故事

  程國珍今年60歲。50歲退休時,她就着手初創服務社。如今,服務社已運作十年。

  服務社起步時,程國珍為之取名“心啟航”。但不少人聽了,都認為是“新啟航”:退休之後重新投入新的事業,不正是“新啟航”嗎?

  但程國珍每次發覺別人“誤解”,都會認真解釋一次:服務社的名字是“心啟航”,心靈的“心”。這個心,包含了“五個心”:真心、愛心、耐心、開心和信心。程國珍的這“五個心”,並不是從運作服務社時才有的。退休前,她曾在金山區朱涇鎮黨員服務中心工作,經常接觸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幾十年的工作經驗告訴她,“身邊的空巢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非常需要得到妥帖的貼身服務,而政府所提供的服務,離他們的訴求還存在縫隙,這種縫隙需要社會力量去填補。”

  “困難群體的困難各有不同,都是具體的。”程國珍説,她觀察到的“縫隙”,就存在於這些具體的困難中。政策是大類,群體可以歸類,但是個人和家庭的具體困難,卻難以“簡單地歸類”。

  程國珍舉了一個家庭的例子:從表格登記的情況來看,這家雖有重殘癱瘓人員,但也有健康的家庭成員,應該可以進行照顧。但設身處地了解後發現,健康家庭成員白天需要上班,這個時段家裏只有一個生活無法自理的重殘患者,吃喝拉撒,怎麼辦?這個問題,從表格到表格,沒法解決,只能靠服務社工作人員的上門服務來緩解。這就是“填補縫隙”。

  在程國珍看來,“五個心”之外,還有一個心,就是政府與困難群眾之間的“連心橋”。“啟航的小船在‘連心橋’下穿行,才能沿着正確的航道,不偏航。”

程國珍(中)為老人送去“微心願”(資料照片) 受訪者供圖

  “多坐一會兒”的故事

  程國珍覺得“五個心”裏最難做到的,是耐心和開心。

  對於耐心,程國珍愛用的詞是:多坐一會兒。每次有新任服務人員和志願者加入服務社,程國珍和管理團隊都會給他們上培訓課,説一説“多坐一會兒”的故事。她説,到困難家庭裏去,坐五分鐘,與坐十分鐘或半小時,感受是不一樣的。同理心,不是單靠熱情就能形成的,而是要靠耐心體會。

  耐心,首先要耐心傾聽。程國珍説,聽困難群眾説話,五分鐘之內,你聽到的大多是“我太難了”“這日子過不下去了”,這是因為他們一時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的現狀,傳達自己的感受。只有你“多坐一會兒”,耐心傾聽,才能聽到困難群眾講出困難的具體細節和感受。

  她記得,金山張堰鎮有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剛開始只會説“眼睛瞎掉了,真是苦惱”。多坐了一會兒後,那位失明老人才吐出:她丈夫經常外出打工不在家,她分不清白天和黑夜,聽窗外麻雀的叫聲,才知道早晨到了;想知道什麼時辰了,就只能摸摸門外木頭髮熱的程度;想給遠在上海市區的兒子打個電話,知道號碼,也有電話機,卻不知道按哪個鍵。直到這時,服務人員才能感知到老人的“苦處”。於是,服務社為她送來盲人電話機和可報時手錶,提供精準服務。

  程國珍對“耐心”的理解不止於此。她説,“多坐一會兒”,更主要的是體會困難家庭那種特有的氛圍,激活同理心和同情心,這都需要時間。她記得有一戶人家,丈夫癱瘓在床已25年,妻子既要在外幹活,又要照顧丈夫,不得空閒,完全沒有生活的樂趣。周圍鄰居和服務社上門的服務人員都説,妻子脾氣不好,對人罵罵咧咧。程國珍“多坐了一會兒”,看到妻子悶着頭、顧頭不顧尾忙碌的情形,她感受到,妻子沒人交流,無處釋放生活壓力,不能對着臥病在床的老伴發作,只能對着別人用“罵罵咧咧”來排解。這是心理鬱積的表現,需要心理疏導來打開“心窗”。

  程國珍感到,困難家庭成員的心理鬱結,主要來自於一種無力感。有一位吳奶奶,身患多种老年病,尿失禁導致生理痛苦、心理失衡。吳奶奶和她的家屬,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程國珍和團隊的志願者,卻可以靠“耐心”,冷靜地為他們想辦法、找對策。

  與吳奶奶結對的志願者徐阿姨,經多方了解,得知同樣的病情,有人在市區的大醫院通過微創手術治療後,恢復良好。於是將相關醫療信息告知吳奶奶,安撫她的焦慮情緒,並&&老人子女,主動幫助他們做了大量的術前準備工作。最後,吳奶奶順利進行了微創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老人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心情也日漸開朗。

  “一百與一百五十六”的故事

  程國珍的慈善理念,最終落實在“開心”上。因為她相信,心情舒暢,是心靈的陽光,只有陽光才能驅散黑暗。

  程國珍兩次説到了“一百與一百五十六”的故事。服務社推出的“實現100個微心願”為群眾辦實事公益項目,一共收集到了156個“微心願”,已全部實現。她説,我們不做“數字游戲”,絕不是“湊”滿一百就不做了。群眾實際有多少“微心願”,只要合情合理、力所能及,就一定想辦法滿足。

  在程國珍看來,做公益、做慈善,只要一産生湊數字、搞形式的念頭,就把“開心”關在了門外,與困難群體的心靈通道也就阻塞不暢了。“微心願”雖不是程國珍的獨創,但她的理解卻與眾不同。她説,微心願的“微”,就是實在的“實”。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眼前身旁,力所能及地真心做一點“隨手公益”,以有餘補不足,就是一種開心。看到別人笑,自己心裏也收穫溫暖。心願,應是“心的跳動”,而不是“數字和表格”。

  所以,點亮“微心願”的前提是問需。問需要精準。服務社會下沉到服務對象家中,認真傾聽心聲,盡量滿足需求:一位老人需要眼鏡、一位殘疾人需要藍牙耳機、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想要玩具……都會列入“菜單”,在最短的時間內送上門。有的心願比較特殊,一位老者想辦一場個人攝影展,服務社照樣接手,完成了這個“微心願”。

  程國珍還在“微心願”裏,發現了善意和體貼。一位單臂殘疾的婦女,想要一台脫水機,並在這個“微心願”旁特別註明:不要洗衣機。面對程國珍的不解,那位婦女説:“我單手可以洗衣裳,但沒法擰幹。所以我只要脫水機,如果是一台完整的洗衣機,就浪費了。”

  接受了善意,又發出了善意。接受服務的人們,也在反饋善意中,拿出自己的真心和愛心,成為服務人員和志願者,收穫了開心。程國珍相信,困難群體真正“打開心窗”的那一刻,應該是他們的心“暖起來”,身體“動起來”,能夠給別人出一點力、獻一點善心的時候。

  程國珍的服務社長年提倡“輕度殘疾者幫助重度殘疾者”“小老幫助老老”,還把重病重殘家庭裏的家屬組織起來,成立了家屬委員會。這些家屬也成為志願者,有機會走出家門,走進別的困難家庭,彼此相互溫暖。

  “有一位21歲就重癱在床的小夥子,曾整天痛苦地望著天花板發呆,如今在大家的鼓勵下,已經能夠坐上輪椅,開開心心地登&表演節目,成為社區的文藝志願者。那還有什麼做不成的呢?”程國珍信心滿滿。(記者 李榮)

【糾錯】 [責任編輯: 史依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