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賦能,農業也能“潮”起來
崇明區中興鎮,上海萬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有機農場總在發生着新鮮事兒:白山羊的擴繁場用上了羊臉識別智慧養殖系統,可以實現母羊分娩過程中的體溫自動預警;採取精準控制水肥用量、把秸稈粉碎還田等方法種植零碳蔬菜,讓市民在買菜、吃菜的同時為“碳中和”作出貢獻……
讓農業如此“潮”起來的背後,是萬禾在轉型升級之路上的堅持。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黃震向記者坦言:“對於農業領域的創業企業來説,上海擁有規模大又相當成熟的消費市場,但土地、人力等成本都不低,必須要在提升農産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如今,這家龍頭企業正在農業現代化的路上加速探索步伐,借助數字化、智慧化技術打通全産業鏈,努力實現高品質生産、高科技裝備、高水平經營、高值化利用、高效益産出。
高附加值,打通“有機”關卡
1983年出生的黃震畢業於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專業,下定決心投身農業創業之前,從小在市中心長大的他甚至連一些蔬菜的名字都叫不上來。幾乎每個初識黃震的人都忍不住問他:怎麼突然轉行跑到崇明島種地去了?他給出的回答是第一份工作帶給他的判斷:“在從事金融投資的過程中,我發現農業其實是一個被低估的價值洼地,而發展現代農業是大勢所趨,也是機遇所在。我想80後就是要扛起責任和擔當,為中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盡一份力。”
於是,這個門外漢一切從零開始。2008年,黃震選擇在中興鎮承包了300畝土地,準備種植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機蔬菜。但萬萬沒想到,創業的第一步差點就讓他陷入絕望:由於土壤重度鹽鹼化,原本就需要較高生長條件的有機蔬菜面臨絕收的危機,“撒下去七八遍種子,就是什麼都種不出來”。
在崇明區相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黃震多次前往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向專家請教,還聘請技術員到現場指導。“政府部門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扶了一把。”黃震回憶説,“我們嘗試着把鹽鹼地深耕後,利用淡水反復過濾。翻一遍地,澆一遍淡水,然後再上一層有機肥……”兩年修復土地、一年試種,經過整整三年轉換期,土地終於達到種植有機蔬菜的標準。
第一茬蔬菜豐收後,黃震把它們送到專業檢測機構,180項指標檢測下來,一舉獲得國家有機認證。“在萬禾成長的過程中,崇明區、市農委提供了非常專業化的服務,從田間技術、大棚補貼到産品銷售,他們事無巨細,全程跟蹤服務。”黃震的有機農場先後又拿到了歐盟、日本、美國等地的權威有機蔬菜認證,躍升為國內有機蔬菜這一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數字化轉型,打造智慧化羊場
在萬禾有機農場,以前靠人工,4名熟練工人一小時只能完成500個秧盤的播種,而現在機械化育苗已經讓種植效率大大提高,進盤、下料、壓穴、覆土等流程全部自動完成,同樣時間能輕鬆播種完2000個秧盤。
與此同時,整個農場還採用一套智能化管理系統,不僅能展示農産品種植計劃、農産品實時産量、採後庫存等信息,會員客戶也能借此對農産品質量進行監督,只要掃描對應二維碼,便能獲取相應産品的詳細信息,每棵菜是什麼時候種的、誰種的、誰採摘的、誰包裝的、誰配送的,都能查到。
在黃震眼中,數字化轉型是上海農業升級發展的必由之路,智慧農業、數字化農業會把原本的價值洼地逐步升級為技術高地。而朝着這個方向,最近幾年,萬禾正在開發全國首例羊臉識別智慧養殖系統。
“現在,這套智慧養殖系統已經在羊的分娩場景下落地應用。一旦攝像頭識別監測發現,羊在分娩時體溫異常,出現難産情況,系統會自動把預警信息發到獸醫的手機上。”黃震還透露,正在抓緊技術開發,今後會在這裡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化無人羊場。
從田間到餐桌,打通産業鏈
等到今年國慶黃金周假期,中興鎮將開出萬禾的第一家羊文化餐飲綜合體,不僅可以提供崇明當地時令食材,也會有豐富的農場活動、傳統文化體驗,消費者還能把具有崇明特色的預製菜帶回家。
幾經摸索,黃震梳理出萬禾的三大農場商業模式,基於崇明島3000畝土地的郊野農場、基於“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線上農場和基於農業新零售的都市農場,希望借助一二三産業融合的方式,把優質的農産品推向更大市場,逐步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整條産業鏈。
“我們之前就在市中心的商場裏開出了萬禾都市農場餐廳,通過各種體驗式的消費場景來持續為農場引流,而中興鎮的這個綜合體會是一次全新嘗試。”黃震興奮地告訴記者,“地方已經找好了,現在正在準備設計和裝修,今後會根據每個季節的特點,打造不同的餐飲主題,把崇明的美食、文化、旅游等元素全部串聯起來。”
通過十多年堅持創新,顛覆傳統農業的模式,萬禾已成長為崇明區農業龍頭企業,還被評為農業産業化上海市龍頭企業和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如今,黃震正在帶領團隊用低碳養殖、負碳種植、新能源賦能,打造一個“碳中和”示範農場,讓地産的零碳、負碳有機蔬菜覆蓋更多滬上消費群體。
腳踩泥土、內心充實,黃震説,上海廣闊的市場空間、良好的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施展身手的大舞&,希望自己的創業經歷,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於農業,“讓他們看到,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很有未來”。(記者 唐瑋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