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碼魔都|上海向未來,等你一起來——寫在2023“青年50人論壇”之際

2023年05月19日 13:04:44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5月19日電(記者 何欣榮、黃安琪)純電驅動的“空中的士” ,用于新藥研發的人工智慧技術,可“手眼協同”的自適應機器人……

  這不是紙面構想,而是發生在上海的真真切切的創業場景。讓人“腦洞大開”的背後,是一個個激情澎湃、向新而行的青年才俊。

  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助力上海打造青年創新創業熱土,以“未來産業引領未來”為主題的第四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將于5月20日在上海中心大廈如期召開。可以期待,更多“有趣的靈魂”將在上海相遇,更多創新的“種子”將在這裏發芽。

  上海歡迎青年

  第四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舉行新聞通氣會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

  100多年前,《青年雜志》創刊號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激勵了無數熱血青年。作為《新青年》的前身,《青年雜志》創刊地就在上海。

  創新是一座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最重要的力量來自青年。歡迎青年、擁抱青年、成就青年,對上海來説,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如此。

  30多年前,一批年輕人以特有的激情和氣魄,投身浦東開發開放的國家戰略。他們有一個歷史性稱呼——“浦東800壯士”。這群先行者掀開了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嶄新篇章,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時至今日,正在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和科創中心的上海,愈發需要更多有為青年。一項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上海全市人才總量增加了99萬人。

  沒有青年就沒有未來!為了向社會清晰傳遞上海渴求各類人才的強烈信號和支援青年創新創業的鮮明導向,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在2019年應運而生,搭建了一個跨界交流、思想碰撞的平臺。“我們負責‘陽光雨露’,你們負責‘茁壯成長’”,成為論壇舉辦的一個注腳。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才近悅遠來,已經辦到第四屆的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正在打造面向世界的“創新創業會客廳”。今年的論壇除了持續發布“上海創新創業年度十大案例”,還將首次揭曉“2023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創業先鋒十強”,啟動“上海創新創業十大研修營”,發布“上海創新創業數字地圖”1.0版。

  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強調,上海要持續加大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吸引培養力度,引領更多青年才俊在上海大顯身手、脫穎而出。

  年年舉辦,初心如一;點點星光,匯聚成炬。

  青年逐夢上海

  禦風未來創業時繪制的飛行器設計圖

  想像一下,一架純電驅動的飛行器,不需要跑道就能騰空而起;單次航程超過200公里,能從繁華的上海市中心輕松飛到休閒愜意的陽澄湖畔……

  這樣的酷場景,當80後青年、禦風未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謝陵還在中國商飛工作時,頭腦裏就盤旋過很多次。即使今天他和團隊研制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飛得再遠,也不會忘記8年前在浦東周浦的民宅內寫的第一行飛控代碼、摔的第一架無人機樣機——因為沒錢開模,這架樣機的機翼是用木頭做的。

  8年來,從上海到廣東中山再回到上海,從工業級無人機到電動載人飛行器,從幾個人的小團隊到拿到1.5億元融資,謝陵的夢想一直沒有變:做一架自主研發飛控係統“大腦”的電動垂直起降固定翼飛行器。

  “這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就像特斯拉改變了汽車一樣,未來空中交通有上萬億元的市場空間。”謝陵説。依托張江的設計研發中心和金山的總裝試制工廠,禦風未來的2噸級大型垂直起降飛行器M1已經下線,正在積極推進適航審定工作。

  像謝陵這樣的故事,在上海還有很多。

  專注一站式科學服務和國産科學儀器的泰坦科技、用數字技術打造文化出海IP的米哈遊、在“一帶一路”沿線“追風逐日”的寰泰能源……僅僅在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的舞臺上,就誕生了大批單項冠軍和科創板上市公司。

  統計顯示,2022年上海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2.2萬家,同比增長10%;科創板上市企業達81家,募資金額全國第一。這些數字背後,很多是青年創新創業的結晶。

  和雙創青年們交流,他們選擇上海的理由有很多:良好的營商環境、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便利的融資條件、豐富的應用場景,但最關鍵的是一點:這裏不但能謀事,更能成事。就像陳吉寧所指出的:“青年們來到一座城、喜歡一座城、扎根一座城,歸根到底是因為這裏能夠追逐夢想,擁有無限可能。”

   一起“城”就未來

   非夕科技的工程師在實驗室工作

  “雪中送炭!”當被問及在上海創新創業的感受,非夕科技創始人王世全説。

  2015年的時候,王世全和幾位聯合創始人在斯坦福大學做機器人方面的學習和研究。當時他就有一個感覺:雖然工業機器人已得到大規模應用,但傳統機器人在工作時仍需要有固定軌跡和預設任務,總體“木頭木腦”、適應性弱。

  “能不能讓機器人像人一樣,站在凳子上、扶住書櫃的同時,另外一只手還能去做擦玻璃的動作?”帶著這樣的想法,王世全和小夥伴們設計出了“力控感測器”這一關鍵器件,一步步打造理想中的“自適應機器人”。

  讓“自適應機器人”從概念到商業化落地是非常艱巨的一環,非夕科技創始團隊在全國調研了多個城市,最終鎖定上海。“我們在創業初期就獲得上海市經信委最高額的人工智慧專項資金資助,以及閔行區的海創團隊政策支援。這些支援真的是雪中送炭。”

  更重要的是,上海還是全國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産業的高地。2022年上海工業機器人年産量預計達到7.5萬臺以上,産量居國內城市首位。未來三年,上海將建設20家市級標桿性智能工廠、200家市級智能工廠,帶動工業機器人密度提升100臺/萬人,這對智能制造創業企業來説是巨大機遇。

  從非夕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一種力量、一股趨勢:青年人才和城市發展,永遠是雙向奔赴、互相成就。

  今天的上海,産業發展還在不斷升級迭代中:除了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産業,上海在大力拓展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四個“新賽道”,加快布局未來健康、未來能源等五大未來産業集群。這些厚植創新創業發展沃土的舉措,為青年人才帶來了拼搏奮鬥的新機遇和新空間。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奮鬥就要選擇最合適的土壤。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上海還在發力:這裏有大國重器,也有煙火弄巷。有前沿科技,也有潮流時尚。有精彩事業,也有璀璨生活。積力所舉,“城”就未來。

  舞臺已經鋪就,戰書已經發出:你,來不來?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