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胰島素中國臨床應用百年:産品迭代升級,糖尿病治療率仍偏低

2023年05月09日 14:41:44 來源: 南方都市報

  今年是胰島素在中國臨床應用的100周年。4月11日,“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暨胰島素臨床應用百年紀念”研討會上,糖尿病患者張女士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國家集採後,她日常使用的胰島素産品優泌樂大幅降價。原本一支價格在60-70元,如今僅需約23元。以一個月兩支的用量計算,一年下來用藥費用基本不到600元。

  張女士口中這個讓糖尿病患者獲益的國家集採,是指2021年第六批國家藥品集中採購,這也是首次針對生物藥進行國家集採。作為用藥需求大、生産工藝成熟的生物藥,胰島素入選首批國家集採生物藥。該批集採涵蓋了臨床常用的二代和三代胰島素共16個通用名品種。中選的42個胰島素産品平均降價達48%,其中近半數是三代胰島素産品。

  三代胰島素控糖效果及副作用表現均優於二代胰島素,但國內市場仍處於三代胰島素産品替代二代胰島素産品的進程中。價格一度是二代臨床使用佔比更高的原因之一。針對三代胰島素的推廣使用,研討會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説:“以前(集採前)是有價格的(因素)抑制使用,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了。”

  儘管多方持續努力,在中國,糖尿病仍舊是公共衞生健康領域的重大挑戰之一。紀立農也在現場呼籲,在胰島素中國臨床應用百年之際,應積極帶動胰島素在臨床中的升級換代,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規範管理。

   4月11日,“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暨胰島素臨床應用百年紀念”研討會舉行。南都記者 趙霖萱 攝

  胰島素中國臨床應用100周年,歷經三代産品更替

  “應該來説,胰島素是我們在糖尿病治療領域裏一個里程碑式的藥物。”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玉秀在會上説。

  回顧歷史,一百多年前,治療糖尿病的唯一方法是飢餓療法。據《突破——胰島素發現創造的醫學奇蹟》一書中介紹,飢餓療法是一種極端的限制病人飲食的療法,通常能讓病人至多維持數月的生命。但患者通常“形容枯槁、慘不忍睹”,很多患者最後不是病死的,而是餓死的。

  1921年,人類首次成功發現並從動物體內提取出有活性的胰島素。次年,胰島素首次應用於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取得成功。1923年,北京協和醫院開出了我國第一張胰島素因蘇林處方,標誌着我國首次使用胰島素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

  百年前胰島素應用的患者病歷。主辦方供圖

  紀立農介紹,對I型糖尿病患者來説,胰島素需要終身使用,以控制血糖、減少併發癥。對II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除控制血糖外,大多還存在其他需求,如體重控制、血脂血壓控制。因此,除胰島素之外,還需研發更多創新藥物,爭取能夠同時實現多種目標控制。

  初代動物胰島素是從豬、牛等動物的胰腺中分離並純化的胰島素。人體注射後可能出現免疫反應、降低胰島素效果,少數人還可能發生過敏反應。一代動物胰島素控糖效果有限。

  60多年後,二代胰島素誕生。據中科院官網文章介紹,1978年,世界上第一個重組DNA技術藥物——人源胰島素誕生。作為二代胰島素産品,重組人胰島素結構與人胰島素成分完全相同,注射後全身免疫反應和局部過敏反應出現概率大大降低,降糖效果顯著提高。根據起效時間分類,二代重組人胰島素主要分為短效、中效、長效、預混胰島素四類。

  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發明了胰島素類似物。胰島素類似物是利用基因工程生産的第三代胰島素,通過對胰島素結構的修飾或改變其理化性質,使其更符合生理需要。根據起效時間分類,三代胰島素主要分為超短效、長效、預混胰島素三類。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在研討會上致辭。趙霖萱 攝

  紀立農在會上介紹,與二代重組人胰島素相比,在相同的血糖控制的水平下,使用三代胰島素類似物低血糖發生的風險下降。後者是一種更安全的胰島素。

  但是,相對較高的價格一度阻礙着三代胰島素在中國更廣範圍內的使用。

  作為首批國家集採的生物藥,胰島素産品平均降價48%

  2021年,第六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首次針對生物藥進行集採,胰島素成為首批國家集採生物藥。

  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主要針對在醫保目錄內、臨床必須、用藥量大、金額高的藥品。與化學藥相比,生物藥之間的臨床替代性並不明確,缺少一致性評價。此外,生物藥生産工藝複雜,産能受限,因此企業難以在短時間內調整産能産量。種種因素導致前五批國家集採沒有涉及生物藥。

  在胰島素發現並成功提取一百周年之際,2021年,國家首次針對生物藥進行集採。集採涵蓋了臨床常用的二代和三代胰島素共16個通用名品種,中選胰島素産品平均降價48%。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禮來生産的三代胰島素(精蛋白鋅重組賴脯胰島素混合注射液25R),降幅近74%。

  據新華社報道,這次集採全國醫療機構首年採購需求量約2.1億支,按集採前價格計算,涉及採購金額約170億元,集採後預計每年可節約費用90億元。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在中選的42個産品中,近半數是三代胰島素産品,價格降幅明顯。紀立農對南都記者説:“以前(集採前)是有價格的(因素)抑制(三代胰島素)使用,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了。”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玉秀在研討會上致辭。趙霖萱 攝

  研討會上,李玉秀指出,隨着近年胰島素帶量採購的深入執行,藥物大幅降價,患者負擔顯著降低。集採進一步縮小了第三代胰島素與第二代胰島素的價格區間,助推臨床應用上的升級換代和患者用藥依從性的提升。

  國內糖尿病治療率、控制率低,糖尿病患者年輕化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不斷提高,患病人群呈現年輕化趨勢。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於2021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79歲的糖尿病患者人數由2011年的9000萬增加至2021年的1.4億,增幅達到了56%。到203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1.64億。

  不僅如此,我國糖尿病患病還呈現年輕化趨勢。一項發表於2021年的研究發現,我國18至29歲人群中II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達2%,30至39歲人群達6.3%。

  然而,我國糖尿病治療率和控制率仍處於較低水平。2021年《美國醫學會雜誌》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知曉率為36.7%,僅有32.9%的患者接受過規範治療。其中,只有半數患者的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

  令人遺憾的是,報告發現,與2013年相比,這些數據並沒有顯著差異。

  糖尿病管理仍是公共衞生健康領域面對的難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對糖尿病防治提出明確要求:到2030年,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曉率要達到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規範管理率要達到70%及以上。糖尿病治療率、糖尿病控制率、糖尿病併發癥篩查率也要持續提高。

  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破局之道何在?

  李玉秀建議,一方面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提高基層醫生整體水平。“(胰島素)價格再低,沒人用、不敢用,也起不到好的效果。”她説,不僅要讓醫生學會“照方抓藥”,也要幫助他們有能力根據患者情況,因人而異調整胰島素用藥情況。

  另一方面,應加強糖尿病健康知識普及與教育。李玉秀在臨床中發現,長期隨診患者依從性較高,血糖管理較好。通過糖尿病知識教育,能讓更多患者有意識管理自己的血糖水平,長期、穩定配合醫生用藥。

  禮來制藥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戴文睿 (David A. Ricks)提出,科技是解決疾病最有力的武器。回顧歷史,他認為百年前胰島素的規模化應用,開啟了醫學界與醫藥工業界的合作創舉,使糖尿病從一種致命性的疾病變為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疾病。如今,科技仍將會是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

  此外,遏制糖尿病發病年輕化更離不開健康的生活環境。紀立農團隊的研究發現,40歲之前被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發生中風、心梗的機會要明顯高於年齡較大時被確診的糖尿病患者。

  紀立農認為,生活方式導致超重、肥胖是造成糖尿病患病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在會上再次呼籲全社會共同營造良好健康的生活環境,預防糖尿病年輕化。

 

【糾錯】 [責任編輯: 史依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1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