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副教授王楠:以學科融合推進國産工業軟體發展

圖為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副教授王楠接受採訪。(主辦方供圖)
“國産工業軟體發展的一個瓶頸就是人才瓶頸,高校應當加快計算機科學和其他學科的融合,為國産工業軟體培養跨學科人才”。日前,由鴻之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2023多尺度倣真技術與國産軟體應用大會在上海舉辦。本次會議得到了上海市物理學會凝聚態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鴻之微聯合實驗室等學術機構的支持。會議期間,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王楠&&,從人才培養角度出發,推進學科融合,對國內工業軟體突破發展瓶頸至關重要。
新華網:國內基礎研究生態發生了哪些變化?
王楠:國內基礎研究的生態氛圍和十幾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十幾年前,基礎研究的學科條件和産業條件都不如現在這麼成熟,尤其是從産業角度看,願意投入基礎研究的國內企業沒有現在那麼多。隨着國內産業不斷升級,國內基礎研究的各方麵條件都有了顯著改善,越來越多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從國外回到了國內。
我認為接下來的重點是打通基礎研究向産業轉化的道路。推進産教研的融合併不容易,未來國內産業的發展和升級將為國內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成果轉化機會。
新華網:如何突破國內工業軟體的發展瓶頸?
王楠:從多尺度倣真軟體的層面看,國內科研軟體和國外科研軟體的發展仍然存在差距。突破國內科研軟體、工業軟體的發展瓶頸,我認為首先要解決行業人才緊缺的問題。
從高校教研工作出發,一些高校的計算機專業已經開展了學科融合方面的嘗試。一些高校把計算專業和儀器科學專業的課程進行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養路徑。
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一直比較好。但是從科研角度看,計算機科學和其他科學的融合,和各行各業的融合是一個趨勢。國內軟體企業還需要進一步貼近工業需求,既要培養懂工業的人才,也要培養軟體工程方面的人才。所以學科的交叉和融合越來越重要。
新華網:如何推進産教研協同發展?
王楠:從科研工作者的角度看,首先就是要做好基礎研究。事實上,基礎研究的變現周期比較長,大量的基礎研究不是在未來5年或者10年就可以變現的。中國産業升級肯定會給基礎研究帶來更多轉換機會。所以科研工作者首先就是把基礎研究做好,從30年或者更長時間跨度看,肯定是有意義的。
其次就是共同構建開放的産教研協同平台。從材料科學的例子看,産業層面可能需要大量的軟體研發人着眼開發和支持科研軟體平台建設,不同的科研團隊也能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加入拓展開發這個平台。這樣就能形成比較完整的行業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