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醫院“大能量” 上海醫聯體賦能“家門口”健康

2023年02月08日 09:22:18 來源: 新華網

  “今天感覺怎麼樣,還有痰嗎?”“好多了,謝謝醫生,我是不是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呀?”7日上午,面對前來查房的醫生,77歲的王老伯在回答完醫生的問題後,又拉着醫生聊了幾句。前不久,王老伯感染了新冠病毒,依託社區和大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他在上級醫院接受治療病情穩定後,如今正在家門口的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進行康復。

  魏百川是王老伯在楓林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住院期間的主治醫生,他曾參加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專家組織的新冠病毒感染社區醫療救治培訓。

  “針對王老伯的病情,我們給予了氧療、抗凝治療、應用適量糖皮質激素改善患者症狀,並加強營養支持等。”魏百川説,這次社區醫生能有效應對新冠救治與防重症,不僅在於中心配置了呼吸機、新冠口服藥等,更在於大專家的指導。比如,此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傑也來過,指導帶領大家為患者開展俯臥位通氣治療,改善血氧飽和度等。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僅在病房,在門診也有大醫院的專家前來指導。每兩周的周四,是中山醫院康復科醫師劉光華來楓林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工作的日子。

  “本輪新冠感染高峰雖已過去,但一些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仍存有肺炎、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狀,對後續康復和體能提升等的問診需求較大。”劉光華説,他雖然不直接為患者問診開方,但會坐在門診醫生旁邊,對一些複雜的康復需求或診療方案進行指導和優化。

  據悉,楓林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自2013年起與中山醫院建立了共建關係,強化優質醫療資源整合,2022年兩家單位均入選上海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首批試點單位。

  “我們一方面派醫生下沉社區提供教學指導,鼓勵中心醫師開展科研協作;另一方面根據社區實際需求強化技術創新,比如試點房顫智能醫療決策輔助系統,自上線以來已為社區200多位房顫患者提供了相應醫療服務。”中山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潘志剛説。

  楓林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主任易春濤&&,經此一“疫”,社區醫生無論是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方面,還是在新冠疫情的應對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記者走訪看到,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正得到越來越多居民的認可和信任。在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呼吸疾病康復門診一週的就診量近百人次。在門診間裏,一名主治醫師、一名康復治療師、一名藥劑師、一名護士正聯合為一位七旬老伯進行多學科門診。“沒想到有這麼多醫護人員圍着我轉,有些醫生我也很熟悉,他們對我都很照顧。”王老伯説。

  給王老伯看完後,全科主治醫生吳鵬亮又趕忙撥通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放射科主任醫師陸健的視頻電話,對一位八旬阿婆的CT影像進行遠程會診。

  打浦橋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主治醫生吳鵬亮正通過視頻電話連線瑞金醫院盧灣分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對患者的CT影像進行遠程會診。(新華社記者袁全攝)

  吳鵬亮介紹,羊阿婆去年12月份“陽康”後反復咳嗽咳痰,胸部CT提示肺部少許磨玻璃片狀影,左上肺有6毫米結節。經由陸健醫生線上會診綜合分析,羊阿婆的肺部結節影像是胸肋軟骨發育異常導致肺外壓迫所形成,這讓原本一聽到肺結節就擔心得不得了的羊阿婆安心不少。

  “此次新冠疫情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與二三級醫療機構的協作進一步加強,同時也積累了很多經驗,讓醫聯體在滿足居民健康需求時更加順暢、高效。”吳鵬亮説。(記者龔雯、袁全)

【糾錯】 [責任編輯: 史依靈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9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