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無助的“稀有來客”,我們應該怎麼辦?
新華網上海2月4日電(記者陳愛平、董雪)1月31日,觀鳥愛好者陸陽在上海世紀公園發現一隻頸部到腹部沾染了大片油污的黑喉潛鳥。本應正在越海過冬的海鳥對上海城區公園來説是“稀有來客”,吸引許多愛鳥者關注。但就在2月2日,人們遺憾地發現鳥兒已經死亡。
“這只黑喉潛鳥曾在世紀公園的鏡天湖上不停地清理着自己的羽毛,看著非常無助,叫人揪心。”陸陽介紹他這幾天的觀察。
目前,在上海世紀公園園方以及浦東林業站的幫助下,這只潛鳥的屍體已經運至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的庫房並將製作成標本。

黑喉潛鳥在湖面清理羽毛。圖片由陸陽提供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何鑫介紹,黑喉潛鳥的繁殖地在亞歐大陸北部,每年冬天它們大多選擇在我國東南沿海區域以及日本等地過冬,然後四、五月份再飛回北方繁殖。部分個體會出現在上海、杭州等地,但進入城市區域的多數是身體不適或者有油污影響了其飛行。由於潛鳥不容易捕捉、容易受驚,國內外成功救助的案例屈指可數。
上一次黑喉潛鳥來上海世紀公園“做客”是在2018年3月。陸陽記得,當時遇見的黑喉潛鳥身上沒有沾上油污,它在世紀公園鏡天湖上待了整整68天,完成了從冬羽到夏羽的“換裝秀”,重新振翅返回家鄉。

在上海世紀公園發現的黑喉潛鳥。圖片由何鑫提供
遇到無助的鳥類,人們應該怎麼辦?尊重、理性、專業非常重要。
何鑫、陸陽建議,尊重鳥類的生活習性,盡量不要貿然施救而打擾它們,避免因救治不當二次傷害鳥類或導致鳥類産生應激反應。&&林業部門等專業機構,盡量讓鳥類得到專業的救助。
“我們更應該反思:為何他們會陷入困境,如何更好與鳥類和諧共處,保護生物多樣性。”何鑫介紹,海洋油污傷害生物的案例並不鮮見。嚴重的石油污染導致海鳥死亡,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油污導致鳥類體重增加,既游不動也飛不起來,溺水而死;二是在油污覆蓋的海域,鳥在水中潛游上浮時,海面的油污“網”住鳥兒迫使它們反復沉浮最後力竭或受驚而死;三是油污破壞鳥類羽毛的結構,導致鳥類失溫凍死。

黑喉潛鳥頸部到腹部沾染了油污。圖片由何鑫提供
“此外,受輕度污染的鳥類即便可以僥倖游到陸地,但當它們用嘴梳理羽毛時,將大量的油污吞入腹中,嚴重刺激消化器官,中毒而死或因厭食而餓死。”何鑫説。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觀鳥、護鳥的行列。上海自然博物館“城市尋鳥季——2022年我的自然百寶箱”活動,鼓勵公眾關注陽&、小區、街道以及各類城市環境中的鳥類。
“隨着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的共識,大家的生活方式都更加綠色、環保,鳥類的生存環境也將更好。”何鑫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