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碼魔都)為基層“撐傘”,給一線“撐腰”——解碼上海基層治理“萬人大會”

2022年09月10日 18:00:3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上海9月9日電(記者郭敬丹、吳振東)上海市普陀區長征鎮東旺居民區居民吳佳華沒想到,自己會“一頭扎進”社區基層工作中。作為居民區“第二梯隊”分隊長,吳佳華在這個夏天為加裝電梯項目跑上跑下,與街坊鄰里更熟了,成為基層治理的一股“新生力量”。

  在黨建引領下,將社區裏的在職黨員、“團長”、能人達人等志願者隊伍固化下來,把各種力量擰成一股繩,是上海探索基層治理新路的縮影。

  近日,上海召開深化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會議,並以視頻方式連線到基層一線,全市各區、街鎮、居村共1.3萬餘人參加。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説,要深入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基層治理現代化新路子,加快形成為基層賦權、減負、增能的強大合力,不斷提升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楊浦濱江。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新形勢下,如何持續把基層組織做“實”、力量做“強”、服務做“優”,上海還在不懈探索。

  留住熱心人 “戰時”轉“平時”

  上半年,居村黨組織引領下的居村委會、物業、業委會等“第一梯隊”經受嚴峻考驗。對不少社區幹部來説,抗疫過程中涌現出的居民志願者“給社區幫了大忙”,這支力量也成為“第二梯隊”的前身。

  留住這支“戰時”隊伍參與日常家園建設,是社區幹部的共識。“社區裏的熱心人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浦東新區浦興路街道長島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秀勤説,對基層治理來説,一大難點就是挖掘年輕的中堅力量。“通過常態化的活動和項目,讓大家更好地在社區治理中發揮作用,是破題的關鍵。”

  將志願者參與社區治理的實踐和經驗固化為相應體系、機制,上海基層全面探索。在虹口區北外灘街道,一個“社區團長數據庫”正在建立。街道通過全覆蓋排摸,根據“團長”的特長、興趣等進行分類匯總,準備將一部分“團長”轉型為“社區兼職顧問”,助力基層治理。

  普陀區長征鎮東旺居民區“第二梯隊”成員與居民商議加裝電梯事宜。受訪者供圖

  “他們都是可以團結群眾的‘團長’。”普陀區長征鎮象源麗都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倪曉倩説,社區已對今年以來涌現出的483名黨員志願者進行崗位的合併再分配,原來活躍在各樓組群的年輕團長們,也逐漸走進社區青年議事廳,許多青年志願者在小區業委會改選中成為骨幹力量。

  目前,普陀區已形成“區黨建辦+街鎮工作組+居村第二梯隊”架構,推動實體化運作。同時,探索“第二梯隊”隊長擔任居民區黨組織兼職副書記,協助居村黨組織開展社區治理,將“我是黨員”的政治自覺轉化為建設“美好家園”的行動自覺。

  “更好發揮志願者作用,讓他們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正如會上所提出的,上海正構建平戰轉換機制,充分做好社會動員,推動資源力量有效下沉支援、工作對象迅速變為工作力量。

  堅持“老帶新” 培育更多社區“領頭雁”

  近日,一批居民區老書記在楊浦區獲表彰,並接過“銀翎”指導員聘書——讓老書記做導師、傳幫帶,是楊浦新時代居民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雁陣工程”內容之一。

  老中青結合,在傳幫帶中提升本領,是基層治理一條重要經驗。多年來,上海以“班長工程”為抓手,以老帶新,着力培養綜合素質好、群眾認可度高、服務群眾能力強的“小巷總理”。2018年以來,“大梁帶小梁”等一批書記工作室成立,梁慧麗等一批優秀骨幹書記參與到年輕書記的培育計劃中。

  “基層幹部面對群眾,要有更強的共情能力、引領能力、專業能力、協商能力”。對此,老書記們有深切體會。長寧萍聚工作室黨支部書記朱國萍説得實在:社區幹部唯獨不能缺少的,就是與老百姓溝通、講話的能力。

  上門走訪,跟居民見面打交道,對自己轄區裏的住戶等基本情況熟稔於心,這些朱國萍口中的“土辦法”,亦是社區“領頭雁”所應具備的基本功。提升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依然要堅持的,便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打贏“天下第一難”的舊改大仗的黃浦區寶興裏區民區,僅用172天實現居民100%自主簽約、100%自主搬離。“這場‘硬仗’裏,居委基層幹部的群眾工作優勢是一大‘法寶’。”寶興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麗華扎根社區16年,徐麗華工作室成立後,又擔負起帶教任務,重點傳授的就是如何不斷增強新任居民區黨組織書記的群眾工作本領。

  黃浦區寶興裏實現全部居民自主搬遷。受訪者供圖

  “待新寶興裏建立起來後,新的小區管理模式和現在的管理模式又不一樣了,我們還要不斷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提升群眾工作能力,學無止境。”徐麗華説。

  為基層賦能 為基層“撐傘”

  “挑起了千鈞重擔、頂住了空前壓力、經受了極限挑戰、破解了無數難題、付出了巨大艱辛”——基層為抗擊疫情所作的突出貢獻,上海市委這樣總結。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基層治理尚有不適應的地方,包括長期以來給基層壓的擔子多、賦的權力少。“社區居委會作為群眾性自治組織,人員、資源和權限非常有限,但自己的責任與工作量則是‘無邊界’增長,社區工作急需系統性支撐。”不少社區幹部坦言。

  上海此次召開的大會明確:要更好為基層賦權、減負、增能,把已經明確的措施實實在在落下去。

  這其中,有數字賦能。探索推出一批管用好用的微應用、輕應用,為實現科學精準治理提供重要數據支撐和決策輔助。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等八部門聯合確立的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上海楊浦)正式揭牌,更多資源將實現有效集成、共享、融合,從物理空間管理邁向數字空間治理,讓信息報送和事件處理流程更便捷、規範。

  靜安區臨汾路街道“一網統管”智慧大屏。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賦能的另一面是減負。上海提出,為基層減負要堅持久久為功,痕跡主義必須叫停、責任甩鍋必須防止、問責走樣必須糾正、督查檢查必須精簡。簡而言之,要把社區幹部從各種無謂的“掛牌”“填表”任務中解放出來,調動基層工作的積極性、創造力,並為基層提供有效支撐和保護。

  強化大抓基層的導向,心為基層想、勁朝基層使、人往基層走,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邁上新&階,上海將再接再厲。

【糾錯】 [責任編輯: 沈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