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打破“傳統”成就中西合璧城市風貌

2022年06月12日 09:46:22 來源: 解放日報

    在外灘,中國銀行大樓顯得與眾不同。它是外灘唯一的一座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裝飾的高層建築,也是近代外灘唯一一座由中國建築師參與主體設計和內部裝飾的建築。

    提起上海的老建築,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鄔達克。但上海不只有鄔達克建築,還有一批來自中國本土的近代建築師,憑藉精湛設計為這座城市留下了眾多珍貴的建築文化遺産。

    上海有哪些近代中國建築師設計作品,他們對這座城市産生了什麼影響?昨天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由上海市規劃資源局編著的《海上華章:近代中國建築師在上海》正式發布,首次出版大量歷史圖紙,並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啟蒙中國近現代建築發展

    楊浦區圖書館新館,原為舊上海市圖書館,其建築師叫作董大酉。董大酉對上海江灣地區的風貌影響很大,1929年他作為“上海市市中心區域建設委員會”顧問,盡心盡力籌建了舊上海市政府大廈(今上海體育學院辦公樓)、博物館(今同濟中學)、體育場(今江灣體育場),締造了“大上海計劃”中新市中心的雛形。由於財政經費不夠,建設之路波折坎坷。最後建成的圖書館,只有原設計方案的一半體量。

    在中國第一代建築師中,三位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生趙深、陳植和童寯共同創辦了“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日後在上海灘名聲大噪,設計了原浙江興業銀行大樓、原浙江第一商業銀行大樓等。公開資料顯示,“華蓋”有“為中華蓋樓”之意,表達了三個熱血青年報效祖國的共同志向。趙深、陳植後期加入華東建築設計公司(即華東建築設計院前身),又培養了一批中國本土建築師。

    “這一批人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推動了上海成為中國近現代建築的發源地。”業內專家&&,這批建築師以精湛的設計,打破了國外建築師在上海市場的優勢局面,助推了近代上海現代化。

    除了啟蒙近現代建築的發展,上海當時還誕生了國內首個建築師同業團體——上海建築師學會,次年更名為中國建築師學會。學會為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制定了詳細的執業行為和職業規範,為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的規範化、制度化打下了基礎。

    中國第一代建築師中,很多人開放且包容,他們認為追求現代建築風格,並不是否定傳統。趙深喜愛現代風格建築,也很願意學習探討中國古代建築。他在1932年開辦的《中國建築》創刊詞寫道:“建築之良窳(yǔ),可以覘(chān)國度之文野。”

    推動歷史遺産保護和利用

    中西結合、新舊並存,是上海的建築風格,也是上海的發展特徵。上海一直是個海納百川的多元化城市。回顧中國近代建築史,更重要的是讓人們了解,上海有很多種建築風格,有老洋房、老公寓、石庫門、現代建築……

    “上海作為最早步入現代化進程的中國城市之一,近代中國建築師的崛起打破了外國建築師在上海建築行業裏一統天下的局面,成為推動近代上海城市建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上海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這些建築師大多學成歸國後選擇扎根於上海,將西方設計思想和深厚的中國文化相融合,創建中國現代建築文化,開創了中國近代建築的覺醒年代,成就了上海中西合璧的城市風貌。

    《海上華章:近代中國建築師在上海》大量蒐集歷史資料,尤其是上海市城建檔案館、上海圖書館等館藏寶貴資料,很多歷史圖紙第一次出版,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通過行走地圖等方式,將近代中國建築師作品結合風貌區製作分佈圖,並設計了推薦線路,讀者可以按圖索驥行走考察。

    近年來,上海相關部門不斷推動對歷史遺産的保護和利用。該負責人介紹,在保護工作推進過程中,上海落實“嚴格保護”的底線管控理念,“整體保護”的綜合治理理念,“以用促保”的創新發展理念,讓歷史建築綻放光彩。

    例如,楊浦區圖書館(原為舊上海市圖書館),是“大上海計劃”中的重要公共建築,修繕後的楊浦區圖書館延續原有功能,根據董大酉的設計原稿還原建築“兩翼”,重現當初“井”字形布局設計,擴建部分風格與原有部分保持和諧一致。

    上海音樂廳(原名南京大戲院),是近代中國建築師範文照設計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代表作之一。近年,上海音樂廳再次進行保護修繕,引入數字化技術搭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提高了建築的精細化保護。(記者 戚穎璞)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2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