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如何盡快切換進入工作狀態
全市復工復産的號角已吹響,但部分人發現自己的心身狀態不給力,不僅沒有“滿血復活、重新出發”,反而出現生物鐘失調、疲倦、腸胃不適、工作時注意力不集中、心思渙散、沒有幹勁等情況,甚至一度覺得“封控在家也挺好”,對上班心存恐懼,這是怎麼回事?
臨床心理科專家分析,封控期間的居家生活模糊了職場人的角色,被強化的是父母、妻子、丈夫等生活化角色。在這段時間裏,人們更關心的是家人的健康狀況、柴米油鹽等物資供應,生活以娛樂休閒為主,處於相對松弛、作息隨意的狀態,與原本熟悉的緊張高效的職場生活差別巨大。受心理和生理慣性的影響,大部分人會産生壓力感,甚至會有抵觸心理,遲遲無法啟動工作模式。這一系列情況可總結為“封控後綜合徵”。有沒有辦法盡快切換進入工作狀態?瑞金醫院臨床心理科專家金海燕、林國珍總結五條建議,助力快速擺脫“封控後綜合徵”:
第一,接納自己的感受,做好心理準備。坦然接受封控結束後會出現適應緩衝期、過渡期,接納自己剛開始的不適應,不要背上焦慮急躁的心理包袱,把心身狀態調整到“工作模式”,找回生活和工作的掌控感。
第二,調整作息,適當增加體育運動。通過規律作息、提前半小時起床、適當午休等方式,讓自己逐漸過渡到工作作息。適當增加體育運動。下班後或周末進行體育活動,如跑步、游泳、健身等,運動既可以消除疲倦感,促進精力和身體活力恢復,又可以緩解工作帶來的壓力感。
第三,合理安排工作節奏。工作上要循序漸進,工作伊始適當降低強度,安排相對輕鬆、容易的內容。梳理工作任務清單,優先處理尚未完結的工作,按輕重緩急劃分後續工作任務,不急於安排繁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撲面而來的工作負荷會淹沒剛剛點燃的工作熱情。
第四,尋求同伴支持。適當的情感支持同樣重要,封控期的“足不出戶”使我們在心理上渴望一個溫暖的工作氛圍。在工作間隙和同事聊聊天,談一些輕鬆的話題,分享所見所聞,有助於調節工作氛圍,增加和同事的親近感,也有助於放鬆心情,緩解身心壓力。
第五,放下焦慮,順其自然。復工復産後,有人會擔心家裏孩子的飲食起居、上網課是否認真,也有人會憂慮,如果又出現陽性病例怎麼辦?可以就可能發生的事情,制定應對策略,與此同時,減少對疫情信息的過度關注,開展積極的自我暗示。
要提醒的是,工作模式“重啟”過程快慢因人而異,對部分很難快速轉換的人來説,要防止“硬着陸”,積極調動自己的心理“復原力”,安下心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找回如常的自己。如果仍無法調節,影響工作生活,可尋求專業幫助。(記者 唐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