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挺進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 全城共享藝術蝶變
美術館持續“上新”、落子鏗鏘——其中,浦東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分館已成網紅地標;海外藝術“頂流”造訪常態化——其中,繼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聯姻西岸美術館之後,英國泰特美術館、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相繼與申城的美術館長期“牽手”;第三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成功舉辦,多個藝博會錯位共振出藝術“雙十一”——其中,領銜的西岸藝博會擴容至三館同開……這些,僅僅是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裏上海藝術生態及産業折射的一部分光譜,交疊映照出的圖景已然明朗:上海,正步伐穩健地挺進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全球藝術之都。
今天,上海擁有備案博物館、美術館近250家,平均不到10萬人就有一座場館,文物美術藏品超過230萬件/套,每年舉辦展覽約2000場,接待觀眾可達2000萬人次,全城可謂共享着藝術帶來的蝶變。當“逛展”漸成一種潮流生活方式, “藝術人口”不斷增長,大眾的審美觀得到滋養,人民的精神生活由此充盈,強勁的藝術消費力也有了深厚的根基。
引航力:強化的“頂層設計”為藝術全産業鏈發展蓄足能量
為上海藝術生態及産業前行步伐注入澎湃動力的,是近年來“頂層設計”的持續引航。
一方面,隨着上海“文創50條”明確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世界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一系列利好政策、舉措應運而生。其中,連續三年舉辦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以強勁的集聚效應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組合拳”,尤為令世界矚目。這一由政府牽頭的藝術盛事,漸漸確立全球藝場的“上海時間” “上海地標”“上海平台”,不僅整合藝術品領域上下游要素資源,雲集全球藝術機構,聯通全城藝術活動,還瞄準提高藝術品通關效率、提升交易便利化水平等“痛點”持續創新政策、服務。去年,進博會文物藝術品“5件免稅”政策&&,以及國家文物局選擇上海作為全國唯一的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又合力將申城的文物藝術品産業往前推進一大步。
另一方面,藝術在上海的城市規劃中佔據了越來越顯赫的位置。把黃金地段留給藝術,正是這座城市的眼界與魄力。
單單今年,既有浦東美術館於小陸家嘴濱江的城市C位揭開面紗、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分館嵌入蘇州河畔寸土寸金的大型寫字樓,也有中山東一路1號的外灘優秀歷史建築變身東一美術館。西岸藝術力量近年來的崛起,更與片區整體規劃緊密相連。已陸續匯集龍美術館西岸館、余德耀美術館、西岸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等多個高質量美術館的“美術館大道”上,不久之後將迎來星美術館,定位為當代藝術的研究與展示,提前預定下一個文化地標。
吸附力:雲集的世界“頂流”為全球藝場的“藝術上海”增添魅力
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院長孔達達指出,上海打造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全球藝術之都的構架已逐步凸顯優勢。最近一兩年“藝術上海”全球吸附力的顯著增強,引來世界眾多優秀的藝術機構、藝術家、藝術品在此集結亮相、生根開花,即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帶着全球藝術“尖貨”,世界知名拍賣行、畫廊紛紛搶灘上海。第四屆進博會首設的文物藝術品板塊,吸引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20家藝術品機構帶來夏加爾《馬戲演員與馬戲團》、賈科梅蒂《戴亞高的半身像》等178件展品。海外參展畫廊超過七成,與國際最頂尖的巴塞爾藝博會的一線藍籌畫廊重合率近五成,今年步入第八個年頭的西岸藝博會成為國際頂尖畫廊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首選登陸地之一。國際設計風向標“設計邁阿密”亞洲首展前不久落“滬”,帶來全球34家頂尖參展商的收藏級設計品。世界著名拍賣行佳士得近日宣布即將入駐外灘標誌性建築,這是其繼在倫敦、紐約、香港、巴黎等地後,又一次選擇在全球國際性都市核心位置打造藝術空間。
這樣一種吸附力更為真切地為大眾感知,則以全年不斷檔的海外藝術“頂流”特展與日漸壯觀的國際級首展矩陣作為載體。前者以“光”泰特美術館珍藏展、“萬物的聲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意大利卡拉拉學院藏品展、“莫奈與印象派大師展”、“愛即色彩”夏加爾展、“抽象藝術先驅:康定斯基”等為代表,令藝術愛好者感嘆“足不出滬,竟然一兩年間在多個藝術展覽中補完了大半部世界藝術史”,排上日程的還有“諾曼底曙光·十九世紀歐洲繪畫流變”“波提切利與文藝復興”“馬蒂斯的馬蒂斯”等。後者則包括瑞士著名藝術家約翰·阿姆萊德中國首次大型個展“再,再”、德國藝術家喬納斯·博格特亞洲首場美術館個展“綻放和謊言”、巴西藝術家比亞翠茲·米拉塞斯中國首次美術館個展“對角線上的芭蕾”等一連串展覽,不斷拓寬大眾的藝術眼界。
培育力:增長的“藝術人口”為藝術消費市場壯大築牢根基
上海的藝術生態內生於藝術的生命力,外化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本質體現的是藝術的人民性。這樣的觀察,來自藝術學博士、上海社科院青年學者王韌。她留意到,在這座城市,無論哪一天逛展,遍佈全城的可選項幾乎都多達四五十個,全民性與多樣性是其鮮亮的底色。展覽的海納百川,造就了大眾審美口味的包容,一位市民的説法很有代表性,“不一定看得懂,但願意走近它,感受它”。
在上海市美術館協會會長朱剛看來,這樣一種美育還呈現出開放、創新、主動的趨勢,不斷刷新人們對於藝術的想象。詩歌、音樂、舞蹈、戲劇等文學藝術形式,競相被美術館“請進來”,跨界輸出更為豐富、有趣的文化産品——昊美術館為“空山基·大都會”特展定制了太空主題音樂會,程十發美術館重陽之夜開設臨時露天電影院;西岸美術館迎來“躍動她影在西岸”當代舞蹈節,明珠美術館推出“兒童戲劇夏令營”……與之相對的,則是藝術的“走出去”,走向車站、機場、街頭、商圈、廣場、公園等更為廣闊的公共空間——東昌大樓有了上海首個“樓道美術館”;“粟上海”將曹楊新村的桂巷菜場變身美術館,還開起藝術夜校;復星藝術中心在BFC辦公樓辟出藝術空間;陸儼少藝術院將展覽配送到嘉定陳家山公園……全城都在成為美育的“開放大學”。
全民美育塑造着公眾對於藝術的認知與認可。有業內人士指出,藝術鑒賞力的培育與藝術消費習慣的培育是合為一體的。近年來,上海趨於日常化的藝術消費市場呼之欲出,其實正與“藝術人口”的慢慢壯大息息相關。沒有全民美育作為基礎,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就沒有厚度。當藝術如神經末梢一般滲入城市角落、大眾生活,全球藝術之都才可謂真正擁有堅實的土壤。(記者 范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