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服務型製造“上海高地”如何造就

2021年12月09日 08:40:48 來源: 解放日報

    “你見過買車送保養,卻沒見過買保養送車。”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趙海峰,曾為服務不值錢而痛心。

    而今在上海,劇情卻反轉——做豆製品的清美,其一半以上收入來自供應鏈管理;製造高端裝備的上海電氣,開始單賣集成創新專業服務。服務不再隨産品奉送,而是“明碼標價”的現象,在上海正批量出現。

    近期,包括浦東新區、上汽大通等在內的上海11家單位,榮膺工信部服務型製造示範金字招牌。這已是工信部連續第三次對服務型製造示範進行全國遴選,無論獲評數還是命中率,上海均顯突出。

    但這背後自有邏輯。在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看來,上海所厚植的先進製造業産業之基、創新包容的城市服務文化,以及政府部門孜孜不倦的合理規劃、制度保障、生態培育,共同成就了服務型製造“上海高地”的肥沃土壤。

    搬遷上海,因為這裡能“讀懂服務”

    2013年,資深水泵製造業企業威派格,懷着一個上市夢,決定南下,選擇上海作為其開拓“服務”的新起點——它不再只做傳統製造,而是致力於向産業鏈上游延伸,做二次供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之所以搬遷上海,原因多重。“最重要一點,是上海能讀懂服務,有願意為服務定價的氛圍,對待製造業所萌發的各種服務新範式,抱有包容創新的態度。企業在上海開展生産性服務業,無論拿地、人才招聘都非常便捷通暢。”威派格負責人説。

    幾乎與威派格同期,雲漢芯城也將總部落戶上海,並在上海完成了從電子元器件的分銷商到垂直電商服務,再到産業互聯網平台的轉型。企業創始人説,“上海的大數據、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技術非常成熟,這些都在為開展服務型製造提供支撐。當我們決定轉型做一個公開透明、真正致力於為産業提供服務的平台時,不選上海,還能選哪兒?”

    的確,這兩家企業都在上海開啟了“開挂人生”——6年後,威派格變身“智慧水務”,在主板上市;雲漢芯城以“共享製造”的創新模式,“帶飛”業內40萬家企業。

    頂層設計為服務型製造保駕

    但羅馬非一日建成。

    早在本世紀初,上海在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的同時,提出將着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作為上海調結構主攻方向,作為突破資源、能源、環境制約的通途。彼時的上海,總承包總集成、第三方物流、融資租賃等從製造業中衍生的服務已在萌芽——寶鋼集團發力於鋼材電子交易平台“東方鋼鐵網”,上汽旗下“安吉租賃”正成為國內汽車租賃服務行業龍頭。2008年,上海生産性服務業增加值實現4188億元,佔全市GDP的30%,佔第三産業增加值的57%。

    審時度勢,2009年3月,上海市經信委在全國首設的“生産性服務業處”低調掛牌。同年,上海開始高起點規劃建設生産性服務業功能區,金橋、張江集電港、市北等一批功能區相繼獲認定,騰籠換鳥,變身“畝産英雄”。市經信委等部門還專門&&功能區建設指引,對功能區土地産出強度設置明確要求,並有嚴格的複審模板。迄今,上海45家功能區集聚4萬餘家企業、47萬員工,其中市北功能區每平方公里營收超過600億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系列具前瞻性的頂層設計,都率先出現在上海。2013年,上海開展對生産性服務業重點領域統計,並提出“十二五”期間生産性服務業十大重點領域;2017年,上海發布服務型製造統計方法與評價指標,旨在分行業衡量製造業企業的服務水平;2018年,上海又發布發展服務型製造的六大重點模式與推進方法,為企業轉型指明路徑,還公布了《上海市生産性服務業和服務型製造發展專項支持和實施細則》;2020年,上海服務型製造示範案例出爐,實現標杆引領,《上海市關於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重磅&&……各路政策保駕,為服務型製造枝繁葉茂提供充足養料。

    政府聽者有心,催生更多“其他”

    “但凡企業有訴求,政府部門總是聽者有心。”威派格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9月,企業無意間説起上海“五個新城”建設中或有“智慧水務”的巨大需求,市經信委相關處室便很快主動張羅,想方設法讓産業鏈上下游對接起來。

    “店小二”的姿態,決定着企業是信心滿滿,還是心灰意冷。市區聯動、梯度培育,成為上海推動服務型製造的又一大優勢。市裏&&服務型製造專項支持政策後,松江、浦東、奉賢各區均表現積極,都制定了配套政策。市經信委到各區經委調研時,聽到最多的呼聲就是希望各園區、企業能更多地參與到上海乃至全國的服務型製造主題活動中。

    正因企業實踐洶湧,上海遇到痛點也比其他地方更早一些。在“營改增”之前,製造業集團分離生産性服務業後的重復徵稅、資産劃轉所産生的稅費問題等,成為橫亙在生産性服務業發展面前的一塊大石。如一些設計公司從母體剝離後,在承接母公司的分包合同時,分包部分除了要繳納計入母公司部分的營業稅外,還要單獨再交一次營業稅,這導致多數企業不願“主輔分離”。為此,2012年,市經信委與財稅部門制定“鼓勵製造業分離生産性服務業若干財政扶持政策”,10家企業首批獲得3000余萬元的財政扶持資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痛點。

    眼下,一路在前的上海,又在為破解新問題貢獻智慧。趙海峰透露,近期,工信部正組織一場“製造企業服務收入佔比測算”研討,邀請了包括趙海峰在內的四位高校專家和三家企業。趙海峰興奮地看到,三家參與企業中,單上海就佔了兩家,上海的領先與實踐可見一斑。

    “經歷十餘年接力培育、嚴格篩選和賽馬機制,上海服務型製造既有堅實底座,也有中堅力量和燈塔。”面對企業千姿百態、厚積薄發,上海生産性服務業促進會秘書長王惠珍無比感慨。記者也注意到,工信部去年發布的《關於進一步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在列出工業設計、定制化服務等9種模式外,又留了一道口子——“其他創新模式”。在服務類型已成“森林”的上海,能否涌現更多“其他”,似乎已有答案。(記者 李曄)

【糾錯】 [責任編輯: 許超 ]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熱點推薦

掃一掃

掃一掃,分享手機新華網上海頻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上海頻道 版權所有:新華網上海頻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36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