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到春季狂風鋪天蓋地,吹得人站不住腳。”陽光明媚的春日,在去往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沙珠玉鄉的路上,沙珠玉鄉幹部何光明向記者講述了一段往事。
新中國成立初期,沙珠玉地區開墾草場1.1萬畝,因氣候寒冷不適宜農作物生長,被廢棄並逐漸沙化。再加上當地大多農戶靠砍挖固沙植物“坎巴”和“芨芨草”根作燃料,導致草場生態嚴重失衡,水源缺乏,沙化、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沙化面積不斷擴大。

想要吃飽飯過上好日子,防風治沙,刻不容緩。
據《共和縣誌》記載,1959年共和縣在沙珠玉地區成立了防風治沙林場,後改制為青海省治沙試驗站,2000年後由省林業局直屬管理。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開始了治沙之路。經過60多年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沙珠玉地區的沙漠通過點、撒或條播,栽植上了檸條、沙蒿、羊柴等防沙植物,形成了今天成片的防風固沙林。

在沙珠玉鄉曲溝村,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構成了一道道防風固沙帶,綠油油的青稞、小麥、蠶豆等農作物在林間生長。
在曲溝村黨支部書記毛海軍的帶領下,記者沿着一條曲折的土路駛進治沙試驗區。車窗外,烏柳、沙柳和水沙棘等植物將小路圍成了一條林蔭道,讓人覺得走進了灌木叢林的深處。“這片樹林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工栽種的。”在一個路標前毛海軍指着説。走近路標,上面標注着土地類型、治理年代、治理模式、造林樹種、造林方式及造林面積。在治沙試驗區,這樣的標記牌多達二三十個,每一個標記牌都記錄着每一片林地、沙丘的治理信息,同樣也訴説着沙珠玉地區那段令人難忘的治沙歷史。

時至今日,這片試驗區內已是鳥語花香,成了野生動物棲息的樂園,周邊圍起了護欄,還雇用了當地人守廠護林,杜絕了人類和牲畜的破壞。
誓叫沙漠變綠洲,爺孫三代都治沙。
治沙試驗站有一位名叫趙雪彬的工程師,他一家三代人都在共和縣沙珠玉鄉防沙治沙。為了治沙,他的爺爺趙文軒早在1959年就在沙珠玉從事治沙工作,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這塊荒涼貧瘠的土地。
20年後,趙雪彬的父親趙士學繼承了他爺爺的夙願,接過治沙的接力棒,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進了一望無垠的沙漠。後來,趙雪彬從青海牧校畢業,又跟隨爺爺和父親的腳步繼續着治沙之路。
正因為有了像趙雪彬一家爺孫三代這樣不畏高原寒苦的吃苦精神,越來越多的共和人參與到了防沙治沙隊伍中。他們幾十年如一日辛勤治沙的感人事跡在海南州的治沙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塔拉灘,與沙珠玉鄉一墻之隔。跟沙珠玉地區一樣,曾經塔拉灘嚴重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8萬畝的速度在增加,草場沙漠化面積達101.11萬畝,農牧民群眾賴以生存的大量草場被沙土掩埋,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産草量明顯減少。

幾十年來,共和縣各族幹部群眾在塔拉灘地區大規模組織實施圍欄封育、楊樹深栽、退牧還草等一系列生態治理重點項目,使塔拉灘生態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州立足特有資源稟賦,充分利用塔拉灘荒漠化土地,大規模發展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産業,探索“光伏+治沙”模式,走出一條海南特色荒漠生態系統治理和民生改善相結合的路子,為全省生態治理提供了“海南經驗”和“海南樣板”。
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發展奮鬥的樂章,翻開貴南縣防沙治沙這一頁,依然精彩。

昔日的貴南縣,沙漠化土地面積達到22.8萬公頃,佔據了縣域總面積的34.3%。在沙盤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沙化的區域以木格灘沙漠為主體,不斷向四週輻射、擴展。“牢固樹立生態保護紅線,有效防範生態環境風險,在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的三場戰役中,加大對共和、貴南兩縣的防風固沙治理力度,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海南。”動員令一下,貴南縣立即展開治沙行動,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讓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
57歲的森多鎮卡加村牧民索南才傑是黃沙頭林管員,他見證了黃沙頭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巨大變化。“卡加村以前就在這裡,那時候風沙吞噬着我們的草原。後來,政府組織我們整村搬遷到了現在住的這個地方。”索南才傑指着身後的一處草原説。
正如索南才傑所説,20世紀七十年代,貴南縣黃沙頭沙漠每年以5米至15米的速度擴展蔓延,每年有3000多畝草地、耕地被沙漠吞噬,有些農牧民為了生存,只能舉家搬遷,出現了“沙逼人退”的無奈和辛酸。

回憶起黃沙肆虐的過往,索南才傑打開了記憶的話匣子:“那時候,我們眼睜睜地看著草場被黃沙掩蓋,屋裏、碗裏、床上全是吹進來的沙子,沒有水,無法洗澡,渾身發癢難受。”
吃草啃綠、吞噬生命的黃沙,並沒有讓貴南人屈服。1996年起,從不服輸的貴南人將沙漠化治理列為全縣頭等大事。他們自備乾糧,風餐露宿,日夜奮戰,在沙漠區域開展了萬畝治沙造林活動。
貴南縣創新沙地楊樹深栽技術,成活率達75%以上。全縣每年組織幹部、農牧民、軍人等社會各界人士,採取喬灌草結合、封造管並舉的治理措施,在黃沙頭等沙化區域大力實施人工造林、禁牧封育、設置沙障等工程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
而今,黃沙頭已經成為貴南縣治沙植綠的新亮點,流沙基本固定,沙塵暴逐年減少,當初“逃離”的村民也紛紛返回家園。“我已是花甲之年,兒子從16歲開始就參加義務植樹造林。防風治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會一代接着一代幹,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現實。”索南才傑説。

接續治沙,堅持就是勝利。貴南縣森林覆蓋率由1996年的2.6%增加到了現在的14.94%,脆弱的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有效恢復,冰草、針茅、高山蒿草等野生植物又爬滿了山坡。
防風治沙的成功,有效遏制了黃河流域貴南段的水土流失,保障了周邊生態安全,有效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
共和、貴南兩縣廣大幹部群眾以永不停歇的腳步和吃苦耐勞的雙手,創造了“沙漠變綠洲”的奇蹟,擔當起了生態建設的重任,以神奇的速度譜寫了一曲曲防沙治沙的凱歌。
採訪手記: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共和縣沙珠玉地區、貴南縣木格灘地區風吹四季,寸草不生。而如今,兩處沙漠被各種綠植點綴其中,成片的檸條和灌木鬱鬱蔥蔥,還有凝聚着海南人智慧的大片麥草方格猶如巨大的金網,縛住了曾經可怕的“沙魔”,無數的“治沙英雄”用幾十年的堅守終換來了“沙漠綠洲”。
沙珠玉和木格灘地區曾經是海南州沙漠化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區。但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國家到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愈加重視沙漠沙地治理,也有越來越多的無名英雄加入到治沙行列中來,經過多方共同努力,海南州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從昔日“沙進人退”到如今“綠進沙退”,在這場持久戰中,海南州已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我們不僅是要在治沙上繼續攻克難關,同樣也需要嫁接好“治沙”精神。雖然擺在面前的問題還有很多,如何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途徑和機制、建立健全荒漠化沙化監測體系、全面構建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社會協同的防沙治沙新機制等,但“治沙”精神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必勝的信念支撐我們勇毅前行,科學的方法助力我們實現目標,只要拿出“直挂雲帆濟滄海”的決心,定能走出一條新時代的治沙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