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地頭忙着種植飼料玉米。貴組宣供圖
春未盡,夏初臨,時下正是飼用玉米播種的好時節。5月13日,記者在河陰鎮童家村飼用玉米種植現場看到,田間地埂上鬱鬱蔥蔥的楊樹葉片隨風飄舞,汩汩流水隨着溝渠伸向遠方,玉米播種機在大片方正平坦而又規則的田地上轟轟作響,不一會兒,一顆顆金黃色的玉米粒就埋藏在了深褐色的土壤裏。
童家、鄧家、張家溝3村聯合黨總支書記馬得才和童家村黨支部書記、飼用玉米種植帶頭人文武軍帶領3名村黨員和幹部群眾一起正在鋪設一條條嶄新的地膜,田間地頭一片分工明確、通力合作的繁忙播種景象。
“想到在這片肥沃土地上種植飼用玉米將帶來滿滿收穫,我們就充滿幹勁!忙到腳不沾地也不想耽誤飼用玉米種植的好時節。”正在覆膜的張家溝村村民白文磊説。
“去年,在黨總支引領下,我們深化‘黨組織+合作社+集體土地+農戶’發展模式,先後流轉耕地73.33公頃,3個村15名村幹部在田間一線帶頭種植飼用玉米,786名農戶參與飼用玉米種植的澆水施肥、犁地耙地、播種覆膜、打藥疏土、收割青貯、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大家齊心協力,飼用玉米種植獲得大豐收。”看著一粒粒金黃色的玉米種子播撒到地裏,馬得才充滿笑容的臉上滿含期待,“去年,3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合計達到246萬元,實現純收入70萬元,群眾人均收入達到11200元,實現了産業振興與群眾致富的雙贏局面,更是入選了農業農村部首批20個全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今年,我們擴大了飼用玉米種植面積,相信在黨總支引領下,我們的飼用玉米産業發展前景會更好,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會更寬廣。”
立足童家、鄧家、張家溝3村位置毗鄰、耕地連片、資源相近等實際,河陰鎮黨委廣泛集聚資金、資源、人才,聯合發展飼用玉米特色種植産業,實現“黨組織建在産業上、黨員聚在産業上、群眾富在産業上”,走出了“三村聯盟、抱團發展”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路徑。
“鎮黨委以建強組織堡壘為目標,以凝聚發展合力為抓手,精準分析區位優勢,瞄準飼用玉米市場需求,總結運用童家村飼用玉米種植經驗,組建童家、鄧家、張家溝3村聯合黨總支,建立健全産業聯合發展機制,構建‘黨組織+合作社+土地+農戶’發展格局,變‘單打獨鬥’為‘抱團發展’,推動飼用玉米種植向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農業轉型升級。”河陰鎮黨委副書記申鑫介紹説。
通過共享農業技術、共享生産勞動力、共享農業機械種植飼用玉米,童家、鄧家、張家溝3個村的資金、人力、技術、農機、信息得到有效整合,資源利用實現最大化、最優化,機械化勞作、人工田間管理等環節“無錢、無人、無機械”瓶頸問題得到有效破解。
如今,河陰鎮産業升級、融合發展、資源共享的發展新格局逐步構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藍圖正在成為現實,一幅蒸蒸日上、活力四射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記者 欒雨嘉 洪玉傑 通訊員 貴組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