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如何構建國際影響力
注重“授人以漁”
為了構建可持續的影響力,亞投行應秉承中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發展理念,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低收入國家)提供精心設計的、有針對性的資金和能力建設支持。
提早介入,提供規劃支持,幫助“築巢引鳳”。
在未來運營中,亞投行不僅可以提供融資支持,還可以以技術援助方式對成員國的行業發展規劃予以支持。作用可能有三:首先,行業發展規劃不僅會指明未來一段時間的投資方向,也同時會提出一系列項目概念。一個嚴格論證的行業規劃可以向外界表明該國對某個行業長期發展的基本態度,也可以向潛在的投資者提供有益的投資方向指南,幫助成員國吸引外部投資。和現有機構偏向於政策干預的做法相比,行業規劃有很強的技術性,不容易陷入項目所在國各方政治利益的紛爭,也容易為各方所接受。
其次,通過支持行業規劃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促進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一帶一路”是國家的長期戰略,此戰略的成敗有可能影響國運興衰。此戰略的重要性要求我們要穩住步伐、有的放矢。不了解沿線國家的需求,貿然提出的項目未必會受到這些國家的歡迎,也未必能夠順利推進。這方面的教訓不少。而現有機構在貸款模式上有“行業貸款”的品種,在提供技術援助時也有幫助受援國做行業規劃的先例,但總體而言不成體系。我們應該善用亞投行多邊金融機構的有利地位,把現有模式稍加剪裁,使之更加系統化並賦予其更強的柔性,服務於國家“一帶一路”的長期戰略。
再次,通過支持行業規劃來促進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深度交流,滲入中國的發展理念和經驗,共享華夏文明的精神成果。同時鼓勵各國根據自身稟賦特點,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
從具體操作來看,應注重“授人以漁”,支持能力建設。
在對外合作中,要針對發展中國家需要,注重授人以漁,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科學的行業規劃需要全面地了解一個國家的基礎設施現狀(數量和條件)、估計未來需求、計算潛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做好這些工作需要技術、經濟、財務、環境、法律等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而這些恰恰是很多發展中國家所不具備的。
亞投行在未來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能力建設活動——比如:為政府官員提供基礎設施規劃方面的培訓,為項目開發商提供項目準備和實施的培訓等等。研究表明:在基礎設施項目設計和實施中,使用好的、成功的做法常常可以節約30%~40%的項目成本。亞投行可以發揮發展經驗共享平台的作用,促進不同國家間發展經驗的共享和成功做法的傳播。
創新援助模式
為了構建可持續的影響力,亞投行還要創新援助模式,把有限的資源作為發展的催化劑,推動中國和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推動國家“一帶一路”長期戰略的實施。
業務規模大小是一家金融機構是否有影響力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雖然業務規模大並不直接表明其影響力也大,但如果沒有一定的業務規模作為支撐,其影響力也肯定有限。為了構建可持續的機構影響力,亞投行需要創新性地使用其有限的資源,開發並維持一定的業務規模。
同現有多邊機構比,亞投行近期擁有的贈款資源可能有限。這不僅是因為亞投行是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股東結構,還由於當前波詭雲譎的國際政經形勢。展望未來,很多因素,比如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危機、烏克蘭的地緣政治衝突、愈演愈烈的敘利亞問題、歐洲難民問題以及反恐行動,都可能會影響歐洲國家為亞投行提供贈款的政治意願和預算能力。
亞投行可以考慮用循環基金的方式支持項目的準備——成功實施的項目在財務結算後或約定期限內返還支持的項目準備金。假定項目的準備費用佔總投資的7%,並且項目準備的成功率是60%。例如,1億美元的贈款,如果直接用於項目的開發成本,會很快被消耗掉,在理想情況下只能帶動大約8.5億美元的項目投資。然而,如果使用循環基金模式,最終有可能推動42億美元的投資。因此,循環基金模式乘數效應巨大,優勢明顯,值得嘗試。(文/楊紅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