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戰後七十年 中日關係何處去

2015年08月16日 22:15:39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8月16日電(記者徐劍梅)中國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本是日本安倍晉三政府表明歷史認識的良機。可惜,安倍繼14日發表談話回避直接道歉後,15日又向祭祀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供奉香火錢。其言其行,繼續堅持不正視歷史、不深刻反省、不誠意道歉的“三不”主義。從日本到亞洲歐美,批評之聲四起。

  日本首相的道歉為何重要

  客觀説,像安倍這樣一個公然宣揚“侵略無定義”、拒絕細讀《波茨坦公告》的日本首相,他能談些什麼,會有多大誠意,本來就不必抱太大期望。很多人感到失望,是因為一年來日本各界、鄰近國家和國際社會為此做了很多努力。就在“安倍談話”之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公開表示:“強烈希望70周年能成為回顧歷史、促進地區所有國家共同前進的嚴肅契機。”

  結果呢,安倍以華麗言辭遮掩自己的錯誤史觀,對戰爭性質和戰爭責任含糊支吾,閉口不提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法西斯罪行。他不僅白白浪費這一契機,也剝奪了亞洲各國在共同歷史認識上攜手邁向未來的重要機會。“安倍談話”因此無法像當年真誠道歉的“村山談話”那樣發揮任何建設性作用。

  日本戰敗70年,70年前的新生嬰兒,如今已白發蒼蒼。而日本年輕一代,很多人並不清楚戰爭真相,更不明瞭戰爭性質和戰爭責任。他們只知道二戰中有300多萬日本人死亡,卻不知道僅中國就有3000多萬人傷亡;當然,他們也不知道,1942年僅僅一次“檢證”行動,日軍就在新加坡殺害了6000多名赤手空拳的青壯年。一位旅日歷史學教授曾説,當他講到日本遭受原子彈轟炸和無條件投降的真實緣由,學生們鴉雀無聲,非常震驚。國際學術界的常識性內容,日本大多數年輕人卻一無所知。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日本年輕人不明白幸存的韓國“慰安婦”悲傷地説“只要一句話就好,我只想聽到一句發自內心的道歉”,不明白作為掌舵國家方向的人,在任日本首相的誠意道歉何以對受害鄰國如此重要——這代表一個國家對歷史真相是否有基于人類良知的認識與反省。沒有道德勇氣,何來政治擔當?不能面對過去,何以面向未來?

  首相道歉不是一種羞辱,而是贏得鄰國尊重和信賴的必經之路,是融入亞洲共建未來的必經之路。正如法國《世界報》載文所言,安倍“粉飾有罪歷史的做法只會讓日本的未來變得暗淡”。

  錯誤史觀導致“和中國較勁”

  安倍回避直接道歉,是因為他歷史包袱裏塞的私心私貨太多。這裏面,有他自詡從身為甲級戰犯的外祖父岸信介那裏繼承的“政治DNA”,也有他個人的政治野心和極右勢力的訴求。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援引美國特尼奧情報公司分析文章指出,安倍的政策構想源自一個信念:如果國民不為自己國家和歷史感到自豪,日本就不可能強大,為此不惜淡化美化侵略歷史和戰爭罪行。

  但錯誤史觀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零和思維的固化與政治視野的狹窄。再次上臺執政的安倍肆意渲染“中國威脅論”,對內為修憲擴軍消除民意障礙;對外與美國相互利用,加強美日同盟,企圖染指南海。其所謂的“價值觀外交”和“地球儀外交”,被國際輿論嘲諷為“追著中國跑”。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憂慮,以安倍為代表的一批日本右翼,似乎想把日本強國地位和中國發展崛起變成一個非此即彼的零和選項,對中國的發展成就和崛起勢頭,既不適應也不願意適應。

  這樣的思維導向,不可避免地對中日關係造成嚴重傷害。上月,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講時直言不諱地指出,日本渲染“中國威脅”的做法幹擾中日關係改善,中日關係問題頻發,表像是歷史糾葛和現實利益衝突,深層原因在于相互認知和定位尚未理順,沒有解決如何看待彼此發展的問題。本月初,中國外長王毅在東亞係列外長會上呼吁,在對華態度上,日方應將“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承諾落到實處,而不是處處與中國“較勁”。

  “和中國較勁”背後的重要原因在于錯誤史觀給安倍政府戴上了一副超高度近視鏡,使其至今無法看清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的世界大勢。新世紀裏,原來的發達國家可以繼續發達,但無法阻止後發國家立足本國文明的前進腳步。

  再次迷失于世界大勢的危險

  戰後70周年談話中,安倍提到以“九一八事變”和退出國際聯盟為標誌,日本“迷失了世界大勢”。他把“迷失”的原因避重就輕地歸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等外部因素,刻意割裂、淡化明治維新後日本就已走上持續對外侵略擴張道路的歷史。

  日本近當代史,就是一部侵略擴張史加一部戰後發展史。日本早在19世紀下半葉就已迷失世界大勢,自甲午戰爭後變本加厲地“發高燒”,悍然發動侵華戰爭,直至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爭,在聯手德意法西斯“主宰世界”的戰爭迷夢中難以自拔,最終走向敗亡。

  70年前,日本這個因貪欲高燒半個世紀的亞洲病人虛脫衰竭,被正義力量徹底擊敗,和平主義導向得以成為日本戰後重建和發展的原點。但是,種種歷史原因導致當年高燒的病灶至今未得根除,反而轉成“慢性病”。瑞士國際管理髮展研究院退休教授讓-皮埃爾·萊曼撰文慨嘆,70年過去,亞洲的二戰傷口仍在引起創痛,“問題的根源在于日本無法融入亞洲”。

  何時治愈歷史問題的慢性病,何時看清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不可阻擋的崛起浪潮,這對日本的未來更重要。而對中國來説,最重要的始終是辦好自己的事情,奮發圖強,繼續向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學習,始終堅持和平合作、與周邊國家和世界互利共贏的道路。

  讓中日友好長成大樹

  銘記歷史,為的是啟迪未來。周恩來總理曾説:“(從甲午戰爭到日本投降)這五十年,從中日幾千年的友好關係看,是非常短暫的。我們應該從長期的觀點出發,認真思考如何繼續發展中日兩國的友好關係。”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説:“讓中日友好長成大樹、長成茂密的森林,讓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作為誰也搬不走誰的亞洲鄰居,中日對地區和世界和平、繁榮與發展有重要的共同利益,也有重大的共同責任。中日長期交惡,不符合兩國、地區與世界的利益;相反,中日關係朝著穩定和改善的方向發展,對亞太地區繼續成為世界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是一重大利好。所謂“中日必有一戰”這種不負責任的論調亦須休矣,兩國通過各種對話和管控機制,把合作與競爭保持在良性軌道上,方是長久之策。

  作為第一位戰後出生的日本首相,在戰後70周年談話中,安倍沒有直接道歉,實際上是把“謝罪的宿命”留給了未來的日本領導人。但歷史終將回到真實的原點,就像和平與發展的大潮,終將掃除障礙,浩蕩向前。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5701116268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