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專家解讀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預期效果 開創發展新路徑

2015年07月01日 13:20:46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國家自主貢獻體現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以及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承擔合理國際責任的姿態和決心。按照中國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INDC)目標,可望達到如下效果:

一是中國有望通過對發展路徑的戰略管控,逐步實現發展路徑的創新,開創一條比歐美等發達國家傳統發展路徑更為低碳的、在更低收入水準上達到更低峰值水準的嶄新的發展路徑。

通過對歷史實證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到,美歐主要發達國家大體是在每人平均GDP達到2.0-2.5萬美元(2010年價格)時達到每人平均CO2排放峰值,每人平均CO2峰值排放水準達到約10-22噸二氧化碳。而按照中國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國可望在每人平均GDP達到1.4萬美元時就達到每人平均峰值,且每人平均峰值可望保持在8噸左右CO2的較低水準上。這是中國作為後發發展中大國創新發展路徑的重要標誌。

二是中國如能實現其國家自主貢獻所提出的2030年目標,則將為其在2030年之後進一步向符合2℃溫升目標要求的路徑轉型,提供較大可能性並奠定堅實基礎。根據最新發布的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中較為符合中國實際的、有可能實現2℃溫升目標(50%可能性)的諸多情景研究結果的推演,其對中國2030年前的減排要求和中國INDC所設定的目標基本是一致的,核心關注在于中國2030年達到峰值後是否能以更快速率脫碳。也就是説,如果中國能在實現2030年目標的基礎上以更快的速率脫碳,那麼中國長期發展路徑將有望滿足全球2℃溫升目標要求。考慮到中國的INDC目標包含了大量以創新發展路徑為導向的技術、資金、政策、機制和能力建設方面的務實安排,且致力于通過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和行政命令管控(限制新增高耗能産業産能等)等手段規避城市建設、基礎設施、高碳産業的鎖定效應,因此,通過實施INDC, 中國有望在發展理念、民意基礎、政策與制度儲備、技術係統儲備、創新能力、資本存量與流量、綜合與專項能力等方面形成更加厚實的積累,為2030年後的加速轉型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將繼續引導中國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逐步脫鉤。2020、2030和2050年,中國每人平均GDP分別約是2005年水準的3.2倍、5.2倍和11倍。而通過實施國家自主貢獻,同期中國能源相關CO2排放只分別相當于2005年水準的約1.8倍、2倍和0.84倍,中國經濟與碳排放實現進一步脫鉤,中國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依賴日益減輕,這將為進一步向低碳發展路徑變遷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四是與已有的2020年減排承諾相比,中國2020年後的減排力度將全面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行動力度進一步增強。2020-2030年中國單位GDP的CO2排放強度下降速率將進一步提高,從2005-2020年的平均3.9%上升到4.4%,並有望進一步提高到2030-2040年的6.3%和2040-2050年的9.2%。與此同時,中國將加快非化石能源項目的部署和建設,推動提高非化石能源的增速。2030年中國非化石電力裝機預期需在2014年的基礎上增加9億千瓦左右,與2014年全國火電總裝機基本相當,遠高于美歐同期水準。年均非化石能源裝機需從2005-2020年的4150萬千瓦上升到2020-2030年的6280萬千瓦,並進一步上升到2040-2050年的9000萬千瓦左右。

五是在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下,中國將確保通過創新發展路徑,使其到2030年的能源相關CO2累積排放水準仍低于美歐同期水準。從1751-2030年,中國與美國、歐盟在歷史累積排放上相對比例將為1.0:1.4:1.2,甚至低于美歐當前的(1751-2012年)的累積排放水準。如果從每人平均歷史累積排放看,中國同期(1751-2030年)的每人平均歷史累積排放將控制在美國的18%和歐盟的30%。這都是經過中國的努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

六是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將為發展中國家後續發展提供示范和借鑒,並通過南南合作等方式傳播經驗、提供支援。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被很多發展中國家視為發展樣板。中國可通過創新發展路徑,垂范一條低碳可持續發展示范路徑,為後發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可資借鑒的示范模型和經驗,支援這些發展中國家規避傳統高碳路徑依賴和鎖定效應,盡早走上“低污染低排放”的高效創新發展道路。同時,中國也能通過自身轉型促進全球轉型,為重塑全球發展路徑做出貢獻。

(作者:傅莎,鄒驥,劉林蔚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

【糾錯】 [責任編輯: 華夏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2121279726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