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政 國際 港澳 臺灣 財經 法治 社會 紀檢 體育 科技 軍事 文娛 圖片 視頻 論壇 部落格 微博
新華網 > > 正文

陸克文:我想嘗試找到中美長期戰略合作的基礎

2015年04月26日 12:14:45 來源: 新華網國際頻道

   22日,澳大利亞第26任總理陸克文就中美關係等問題接受新華網獨家專訪 新華網 孫韜 攝

  新華網:截至4月1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意向創始成員國達到57個,成員來自五大洲,您如何看待亞投行的前景?

  陸克文:首先,我認為中國應該會發現主導這樣一個龐大的國際多邊機構會是件非常復雜的事,57個國家意味著57個股東。就像主導世界銀行的運作一樣,主導亞投行同樣不會輕松。我想,中國在管理這樣一個機構時會遇到不少挑戰,畢竟有如此多的參與者。

  第二,我認識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有很長一段時間。據我所知,他能力很強,並志在為亞投行創立一個比布雷頓森林機構更加公平的監管機制。我對他能有這樣良好的願望非常讚賞。

  第三,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亞投行如何為其第一個項目籌集與安排資金。

  無論如何,從一開始我就沒有為亞投行的前景擔憂過,22日我在上海也表達過同樣的意思。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10年至2020年,亞洲約需8萬億美元才能滿足這十年間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我們來計算一下,如果亞投行的實收資本是500億美元甚至1000億美元,再加上絲路基金的400億美元,便是1400億美元。各國都應竭盡所能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出一份力。

  新華網:2008年,您提出了“亞太共同體”的概念。在當今國際格局下,這一概念應該得到怎樣的推進和發展?

  陸克文:我主張創建區域性國際組織,是因為它能夠促進區域內各方的合作,並在區域內創造出一種“合作文化”和“共贏習慣”,這對于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都相當重要。

  我們回顧一下歐盟的發展史。它始于1951年一份煤鋼共同體條約,後來就有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再到之後的歐洲共同體,最後發展成為今天的歐盟。這一係列轉變花了半個多世紀。在今天,各種國際多邊組織減少了各國發生衝突乃至戰爭的可能性,但在1951年以前,如果你問一個德國人或者法國人,他們的回答可能是戰爭不可避免,因為他們經歷過1870年德法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因此,區域性國際組織對解決這些問題很有幫助。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我認為在亞洲區域內,有必要建立區域性國際組織。我很高興看到東亞峰會已經有十年的歷史,中國、日本、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都是參與國。我認為東亞峰會可能逐步發展成為整個亞太地區信任與安全建立機制,以助各方管控分歧和解決爭端,這也可以成為一個亞太共同體。這與習近平主席去年在APEC峰會上所提出的“亞太夢”、“亞太大家庭精神和命運共同體意識”,以及在2014年亞信峰會上所提出的“亞洲安全觀”是一脈相承的。習近平主席還在2014年11月與奧巴馬總統舉行會談時表示,“寬廣的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他歡迎美國建設性地參與本地區的未來。

  我希望看到整個亞太地區開始建立信任與安全措施,它將有助于各方管控分歧和解決爭端,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應該建立“亞太共同體”。

  新華網:前不久,“一帶一路”戰略的願景和行動文件公布,您怎樣看待“一帶一路”戰略?

  陸克文:我已經閱讀過這份由中國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文件。文件發布當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5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也提到了這份文件,當時我也在場。

  從“一帶一路”所覆蓋的范圍來看,就知道這是一個具有雄心壯志的戰略計劃。如果仔細了解過“一帶一路”計劃,會發現它覆蓋了全球約三分之一的國家、30%的GDP以及60%的人口,可以説是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單個基礎設施建設倡議。“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包含基礎設施建設,還涉及海陸互聯互通與加強商業與創新的發展等,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計劃。

  對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前景我也沒有過多的擔心,但基于我從政多年的經驗來看,推進這樣的國際倡議也不可能完全一帆風順,道路難免會有一些崎嶇,這是我們需要承認的現實。如果從“建設性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我認為,重要的是我們要邁出這第一步,去從事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活動,如果在這過程中有問題出現,我們再去尋找解決的辦法。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責任編輯: 張藝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3127730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