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不能忘卻的臺灣1945

2014年08月15日 15:48:45 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

    新華網臺北8月15日電(記者韓淼、陳鍵興)1945年8月15日,高雄,無雨,燥熱。16歲的陳明忠拿著從隊長抽屜裏偷來的外出證,在街上晃悠了一天,吃飽喝足,到晚點名時才回到部隊。隊友告訴他,天皇“玉音放送”,日本投降了。

    那一刻,這個臺灣少年生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啊,我可以回家了!”雖然心裏歡喜,但他只淡淡地説了聲:“喔”,因為那還是在日本的軍隊裏。

    同日,在臺中鄉下家裏的吳澍培早早就與祖父、父親圍在收音機旁。前一天,他們接到預告説,15日中午有重要廣播。那時的臺灣,工廠停工,農場停擺,學校停課,一副風雨欲來之勢,大人們在猜測,會是什麼重要消息,跟戰爭有關嗎?沒想到竟然是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13歲的吳澍培明白,戰爭終于結束了,“我們會回到祖國”。

    69年過去,重返記憶深處,陳明忠和吳澍培仍感慨萬千。這兩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出生、成長于日本殖民臺灣時期,歷經受奴役、被壓迫的悲苦歲月,因而更深知做一個堂堂中國人何其可貴。

    “原來我不是日本人”

    1929年,陳明忠出生于高雄岡山一個大地主家庭,那時臺灣已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走過30余年。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本殖民當局進一步加強了在臺灣的“皇民化教育”,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企圖消彌臺灣民眾的“中國意識”。由于臺灣民眾被禁止説中文、用漢語,甚至不能在家中供奉祖先牌位,兒時的阿忠一度以為自己是日本人。

    在岡山鄉下,日本人並不多,出身富庶之家的陳明忠衣食無憂,懵懵懂懂地度過了童年。那時,他的理想是做個軍官,穿著神氣的制服,騎著高大的白馬,就像那些日本軍官那樣。

    然而,到高雄城裏的中學讀書後發生的一些事,改變了陳明忠的一生。

    高雄中學的每個班約40個日本學生、10個臺灣學生。日本學生經常隨意欺辱臺灣孩子,陳明忠也沒有幸免,常常被打,還被罵“清國奴”。

    一次,他打贏了一個日本孩子,可很快被十幾個日本學生圍住拳打腳踢。其中一個人説:“你可以跟日本人打架,但是不能打贏!”倒在地上的陳明忠突然醒悟:“原來我不是日本人!臺灣人和日本人不一樣!”

    後來,他在叔叔的書架上,發現了一本講“三民主義”的小冊子。雖然只看懂了“民族主義”的部分,但這個當時還不會説中文的臺灣孩子終于知道:“我是中國人!祖國在大陸!”

    “誰叫我們是二等公民”

    與陳明忠不同,吳澍培很小就知道自己祖上是從大陸來的。清朝道光年間,吳家先人從福建“帶著一根扁擔”來到臺中一個偏僻的鄉村,靠著做工慢慢攢錢買了點地。到吳澍培已是第八代,家境改善不少。

    私下裏,祖父有時會念叨日本人佔領臺灣後仗勢欺人、反抗的臺灣人被殺戮打壓的事,但吳澍培親身感受到民族歧視,是上小學之後。

    那時,日本孩子讀“小學校”,臺灣孩子讀“公學校”,而“公學校”的校長一般也是日本人。六年級一次相撲比賽,最後只剩吳澍培所在的“公學校”與一所日本僑民子弟就讀的“小學校”兩支隊伍。吳澍培將對手撲倒,裁判卻判日本“小學校”獲勝。氣不過的他跟裁判理論,卻被自己學校的校長打了一個耳光。

    “校長應該幫我們啊,但他是日本人。我非常氣憤,回到家大哭,但家人也很無奈,誰叫我們是二等公民!”直到今天,吳澍培講到這段經歷都忍不住哽咽。

    被歧視、欺侮的親身經歷,讓兩個臺灣少年對日本殖民者感到深惡痛絕,他們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民族意識覺醒的種子。

    “不想當日本兵”

    抬不起頭的日子裏,陳明忠和吳澍培在苦悶中成長。二戰爆發後,隨著戰爭的發展,硝煙的味道離寶島臺灣越來越近。進入1945年,日軍擴大在臺灣徵兵,陳明忠被強令提前畢業入伍,成為了一個“學生兵”,剛上中學的吳澍培和同學也停了課,被派到軍用機場勞動。

    進入日軍部隊的陳明忠對那身兒時夢想穿上的軍服感到一種厭惡和恥辱,他是隊裏最不聽話的兵,時常頂撞上級,還因為逃跑被關禁閉,被從一個連隊趕到另一個連隊。

    一起入伍的人都升了“一等兵”,只剩陳明忠一個“二等兵”,但他全不在乎:“我又不是日本人,根本就不想當這個兵。”

    那時,那場世界性大戰的大勢已然顯現,陳明忠和身邊不少臺灣青年越來越意識到日本戰敗將是必然。只是戰爭究竟何時會結束,他們無從得知。他們所能做的就是在心底期盼洗刷恥辱的一天快點到來。

    “重新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國民”

    天皇宣布投降之後,陳明忠所在連隊有一個日本士兵引爆手榴彈自殺。“可是,沒有一個軍官以死‘效忠天皇’。日本人不是總説要戰鬥到最後一刻嗎,都是騙人的!”老人回憶到這段往事憤憤地説。

    那天,臺中的吳家人聽完廣播,雖然十分高興,但也一時有點不敢確定。“臺灣被日本統治了50年,終于結束了?!臺灣人終于可以做回中國人了?!”69年前的這個日子,許多臺灣民眾是在這樣一種喜悅卻又疑慮的情緒中度過。

    隨後兩三天,街市上越來越多的人公開討論日本投降後臺灣的前途。很快,依據《波茨坦公告》確定臺灣歸還中國的消息傳到鄉裏,吳澍培的祖父帶著全家老小,高高興興地祭拜祖先,藏了幾十年的祖先牌位終于可以供奉在正堂。

    “重歸祖國,臺灣人民無不興高採烈,歡天喜地地慶祝臺灣的光復。從此,臺灣人民擺脫了日本殖民統治,重新成為有尊嚴的堂堂正正的中國國民。”吳澍培説。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在臺北舉行,獲得新生的寶島一片歡騰。陳明忠和吳澍培也掀開了人生的新頁,前者重返校園,在臺中農業專科學校開始了大學生涯;後者見到了大陸來的親戚,跟著他們學説“北京話”。其後的漫長歲月裏,兩人的生命軌跡因為同樣強烈的民族意識發生了交集,成為了致力實現祖國統一的親密“戰友”。

    69年後的8月15日,陳明忠和吳澍培參與創建或擔任顧問的中國統一聯盟等團體又一次在臺北“日本交流協會”前舉行集會,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呼吁人們勿忘歷史。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209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