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述評:危險的“榮耀” 危險的復活——寫在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之際

2014年07月25日 00:07:57 來源: 新華網
分享到:

    危險的復活

    1895年3月7日,日軍佔領遼寧營口。圖為佔領營口的日軍第一師團。 新華社發

    1894年12月13日,日軍攻破遼東重鎮海城,這是攻城的日軍第三師團指揮部的部分軍官合影。新華社發

    1895年3月7日,日軍佔領遼寧營口。這是被佔領的營口街市。 新華社發

    1895年4月17日,腐敗的清政府為結束甲午戰爭,在日本帝國主義逼迫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是中日雙方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 新華社發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臺後,“明治神話”在日本進一步抬頭。特別是安倍在推行其軍事、外交政策時,經常喊出“危急存亡”“安全嚴峻”“保護盟友”“積極和平”等口號,讓人們想起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日本統治集團慣用的術語。

    1894年,明治天皇在對清朝的宣戰詔書中,就赫然打著“和平”的幌子;在安倍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議案中,也是到處可見“和平”字眼,這恐怕絕非巧合。而安倍政權將“安倍經濟學”視為“富國強兵”的工具,撿起的還是明治時代的舊夢。

    甚至在煽動民意和引導輿論方面,一些做法也與120年前似曾相識:右翼勢力和一些媒體煽動“厭華憎韓”風潮,安倍當局則別有用心、不斷釋放誤導和惡化民眾情緒的資訊,並在國際場合歪曲事實,大打輿論攻勢。

    一位對戰爭有悔悟的老兵衝松信夫,不久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安倍上臺後提出“奪回日本”的口號,其語境中的“理想日本”“美麗日本”恰恰是明治時代的日本。日本人至今仍把明治維新當成日本近代史上的成功典范教育後代,卻鮮少認識到其中潛藏的軍國主義危險。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甲午戰爭120年後的今天,宣揚侵略戰爭歷史的兩座石燈籠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日本軍國主義曾給世界和日本帶來的巨大災難。在右翼道路上越走越遠的安倍政權,如果繼續一意孤行,陶醉于危險的“榮耀”,日本就有可能重蹈覆轍,給地區和平穩定造成危害。世人須對此保持高度警惕。

   上一頁 1 2 3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328111179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