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步入老齡化的中國,有哪些問題和機遇
2017-12-08 13:25:47 來源: 解放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日前,在復旦大學舉行的2017復旦EMBA人文論壇上,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人口學博士、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彭希哲教授就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應對措施做了詳細闡釋。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常態。為什麼這樣講?我們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老齡化是中國也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生育越來越少,二是人活得越來越長。

  生育越來越少,一個原因是中國過去的獨生子女政策; 還有一個原因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那就是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女性更加關注自己的事業,不願意生孩子。

  2015年,全世界已經有70多個國家進入老齡化。進入老齡化有一個基本標準,就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比重的10%。根據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人,佔總人口6.96%;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佔總人口的10.2%,這標誌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

  到2050年的時候,全世界將有150個國家和地區進入老齡化。到那時還沒有進入老齡化的國家和地區,只有非洲以及印度一部分地區。所以,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不管什麼國家和地區,只要生孩子越來越少,人壽命越來越長,就會進入老齡化。

  中國目前的人口老齡化有一個問題,就是越是農村,老齡化程度越高。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流動,農村裏的年輕人都到城裏去了,留在農村的都是老人。到城裏去的那些年輕人,年紀大了又回到農村,雙重壓力使得農村的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

  人口流動帶來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年齡結構問題。上海本地戶籍人口中,老年人口佔比高,而外來人口當中只有2.5%是老人,8%是孩子,89%左右是工作年齡人口。也就是説,整個上海的勞動人口年齡段,主要是靠外來人口在支撐。

  老齡化會帶來巨大衝擊,主要是養老金、公共衛生、勞動力減少等方面的問題。此外,隨著步入老齡化社會,人的生命周期也進一步老齡化,這可以從消費模式上反映出來。不同年齡的人,消費模式和收入模式不一樣,各個國家也都有差異。比如,日本人平均到50歲以後,才達到最高收入點,在他們的支出部分中,年輕時教育支出特別高,老年以後保健費用特別高。而中國的工資收入最高點,在平均35歲就達到了,這表明年輕人大多集中在IT、金融、創新産業等新型産業領域,中老年勞動力以及傳統産業收入比較低。中國人對子女的教育成本普遍較高,而對老年人的支出包括養老金、長期護理費用等還比較低,但這部分支出有一天也會像日本那樣越來越高。

  延遲退休是一個必然趨勢,全世界現在普遍都在65歲或者更高年齡退休。在美國,大學教授沒有退休年齡,只要能上課,80歲、90歲都可以繼續工作。未來,基本上年輕勞動力會普遍減少,會進入深度老齡化進程。

  老年人得的疾病和年輕人不一樣。老年人得的主要是非傳染性疾病,比如血管、心臟等老年性疾病,而年輕人得的更多是傷害性、傳染性疾病。非傳染性疾病往往是不可逆轉的,需要持續治療,所以治療成本比較高。據統計,美國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3%-5%,但佔據了整個美國50%的醫療費用。

  所以,我們要提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不要等到老了才保健養生,而是要從年輕時就做起。比如,我們發現中國老太太的個頭普遍變矮,其實這是鈣流失、骨質疏松的結果,女性要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補鈣,而且還要多曬太陽。中國女性最怕曬太陽,因此造成鈣流失現象大大增加。

  我們還要改變老年醫療模式和觀念。過去以到醫院看病為主,以後要變成以社區管理為主。要以促進健康為目標,而不是以疾病治療為目標。

  最後還有家庭模式的變化。原來是一對老人下面有很多孩子,後來是四個父母、一對夫妻和一個孩子,再後來可能發展成八個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個父母、一對年輕夫妻和兩個孩子。如何制定合理的家庭政策,讓家庭繼續發揮養老功能,這將是未來的公共政策目標。(彭希哲)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
北京“東四南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公眾參與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北京“東四南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公眾參與項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浚縣古城展新姿
浚縣古城展新姿
冬韻西湖
冬韻西湖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20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