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當之無愧的人民作家”——親友、讀者追憶陳忠實

2016年04月29日 22:53:40 來源: 新華社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368934

  新華網西安4月2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藺娟、楊一苗)憑借長篇小説《白鹿原》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的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陳忠實,因病搶救無效,于4月29日7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74歲。他的離去,引發了親友、讀者和許多與他有過交集的人們的追憶與悼念。

  與陳忠實相交四十余載的好友,文化學者肖雲儒當天上午剛下飛機,就接到了陳忠實去世的噩耗,這讓他深感震驚和痛心。“我和忠實是多年來的諍友,時常有爭論。但我去探病的時候,忠實已經不大能説話了,我們只能用筆和紙交流。”肖雲儒説,陳忠實用倔強和不屈抵抗著病魔。去年十一月,在陳忠實當代文學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陳忠實文學創作研討會上,陳忠實的臉色格外蒼白,他的一句話讓現場所有人嘆息,“如果還有可能,我還會一直寫下去。”

  肖雲儒評價,陳忠實的作品寫出了人類心靈的歷史,他完全勝任作家“社會生活的書記”這樣一個角色。他用自己的作品寫出了三秦大地這一塊熱土骨子裏的精神,他“抽著雪茄喝著西鳳”用自己的人格凝聚一方鄉親,成為關中人“生冷蹭倔”性格的典型代表。

  著名作家、陜西省作協副主席高建群回憶,他第一次見到陳忠實,是在1979年4月20日,陜西省作協恢復後的第一次創作會上。“那時記得老陳背了個黃挎包,穿了一件半舊的襯衣,從西安郊區灞橋而來,坐在一個角落。坐著的時候,他總把挎包放在胸前,兩只手搭在挎包上。”高建群説,三十多年過去了,陳忠實沒有變,骨子裏還是一個農民,有農民的傲骨,有關中農民的所有優點和缺點。而陳忠實《白鹿原》是一部充滿厚重感的農耕文明史詩,將銳利的筆觸深刻的楔入了一個時代,楔入到社會最底層,觸到了這個時代的痛處、民族的痛處。

  在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忠實當代文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馮希哲眼裏,陳忠實是“既偉大又樸素平凡的良師益友”,有著明晰的人格和原則。馮希哲説,青年作家請他看書稿提意見,他從不拒絕;社會底層的群眾找他幫忙,他總會盡力相幫;與朋友出去吃飯喝茶從不讓對方掏錢;面對社會醜惡現象,總是直言不諱發聲;喜歡看球,即便病中也不錯過球賽。

  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文藝評論家暢廣元表示,陳忠實是傑出的當代作家,《白鹿原》是當代文學的高峰,受到了國內廣大讀者熱烈歡迎,在當代文學史上、在人民群眾心中都有極高威望。陳忠實的去世是當代文壇的重大損失,廣大讀者對他的悼念和追思都是極其真誠的,説明陳忠實是當之無愧的人民作家。

  當日,陳忠實去世的消息也刷爆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不少民眾在網絡上留言追憶這位著名作家。有網友稱,“《白鹿原》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體會。得知陳老去世,心裏悵然若失。”有網友回憶,“大學時期聽過先生一次講座,他説要寫一本書,死了以後可以放在棺材裏當枕頭。《白鹿原》是先生的那一個枕頭。”還有網友説,“秦川鄉土還依舊,原下再無陳筆翁。老人家一路走好。”

  許多次,陳忠實卻説自己是一個“農民”。從讀小學到當民辦教師,到去公社工作,到調至區文化局工作,他沒有離開過故鄉那片土地。成為專業作家後,他還經常身背鋪蓋,回到老家鄉村院落,潛心創作。回顧個人創作經歷,陳忠實曾説:“我的創作正是得益于在鄉村工作幾十年的生活積累。”

 

  追憶陳忠實:他用作品寫出這塊熱土骨子裏的精神

  陳忠實遺體告別儀式將于5月5日上午在西安舉行

  陳忠實:文學是我的幸與不幸

點擊查看專題

【糾錯】 [責任編輯: 劉寰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289461421